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指引航路的明星。
著名教育家于漪也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变得为学生所乐于、易于接受,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略陈管见。
一、用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增强课堂活力.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
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
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山地回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诛,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
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二、用形象直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
而语言毕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
例如,修改病句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学生在修改病句时却往往习惯于运用‚肢解‛的办法———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
这样,句子是通顺了,可其表达的意思却比原句缩减了不少,有时甚至会出现内容迥异的情况。
针对这种现象,我向学生讲:病句就如同病人,如果一个人上肢或下肢患了一点小小的伤病,大夫给他治病时却砍下了他的一条胳膊或一根大腿,这究竟算不算治病呢?这样一比喻,学生便恍然大悟,修改病句的质量显著提高。
其收效比起一味阐述道理,强调概念来要快得多,而且省时省力。
喜欢幽默风趣同样也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中,幽默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高雅,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别具艺术魅力。
并因此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
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
所以我常常收集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按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以达到迅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目的。
但是,要使这种幽默风趣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却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刻意追求幽默风趣;教师尤其不同于一些蹩脚的演员,不能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
风趣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
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三、用富于变化的语言,构建和谐的课堂.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乏味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根据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波澜起伏,忽见耸入天际的巍峨高峰,忽窥深不可测的巨壑大谷;忽惊雷震天,忽春鸟和鸣。
只有‚嘈嘈切切错杂弹‛,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苏格拉底说得好:‚美,就是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语文老师就要做这样的慧者和善者.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
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
我在教杜甫的名作《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说:‚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我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到了学生的立场上说话,首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
精彩的课堂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
用语言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使自己的知音--学生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用激励鼓舞的语言,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激励功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
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平等的话语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从而使学生个性飞扬,整节课气氛活跃。
每一个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鼓励。
这样他们就更有信心地学习与生活。
实践也证明,一句赞扬的话语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而赞扬总是能及时的起到激励的作用,这样就大大地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在每一节课中,老师应不断地鼓励着她的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比如:‚真不错,你怎么一下子说出来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等。
即使在学生说错了的时候,老师也要鼓励着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再试验一次。
而成功之后又及时的表扬他们。
如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常说:‚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如果你对刚才的某一处不太满意,现在可以再来试试。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赞扬的话语,这种发展性的评价都是很受学生喜欢的。
因为在激励的语言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拥有了一种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也变得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个性化的思维、情趣都有了张扬的空间,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就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
五、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拓展学生的思维。
写文章一味的直白,该含蓄时要含蓄,这样才显得有文气,有韵味.教语文,同样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既不可莫测高深,又不可一览无余,必须在隐与显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某些关键之处,将他的教学语言巧设机关,含而不露,使学生获得探微洞幽到豁然开朗的喜悦.六、用无声的体态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
用语言激情,有时也可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
课堂无声语言,主要是指体态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等。
以眼神的运用为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达〃芬奇的至理名言。
教师在课堂上科学而艺术地用好眼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大有益处。
如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并回答正确时,教师可向学生投以肯定的目光以示鼓励;当学生脸上出现犹疑不决时,教师用眼睛直视学生,同时点头以坚定学生的信心;当有学生干扰课堂秩序时,教师可走近该生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用严厉的目光盯视学生;讲到兴奋处,应睁大眼睛,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悲痛处,最好眼皮下垂,甚至让眼睛呆滞一会,给人以一种痛苦之感;讲到愤怒处,可以二目圆视,固定眼珠,射出逼人的光芒;讲到重点或难点处,可以冷静地注视学生,让目光带有期待的色彩,以提醒学生的注意。
构建构建语文教学语言的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艺术工程,非俯仰之间可成。
有人说,完美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形象,数学家的缜密,讲演家的畅达。
这种要求虽近乎苛刻,但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追求的境界,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应该矢志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