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肢长骨一骺板以上骨折”的解析
作者: janhovah
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第4.9.9h)条(四
肢长骨-骺板以上粉碎性骨折)、第4.10.10h)条(四肢长骨一骺板以
上线性骨折),分别构成九级伤残、十级伤残。
但是在实际司法鉴定中,此标准被部分当事人及少部分司法鉴定
从业人员所误解,进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人体在长骨发育时,在间充质内先形成软骨性雏形,软骨体中部
形成初级骨化中心,是骨干部的原形,在骨干部内也形成骨髓腔。在
初级骨化中心形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开始造骨。在胎儿出生前后,
长骨的两端(骺)处也出现骨化点,叫做次级骨化中心,是骺的原形,
在那里也形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从而造骨。以及在骨外面的骨膜和
初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都在造骨,分别形成一个骨干和两个骺,
骨干和两个骺之间有骺软骨。
骨膜造骨主要是使骨增粗,而
骺软骨不断增长并其两面上
成骨,使骨不断加长。近成年
时,骺软骨停止增长,逐渐变
薄,最后全部骨化,骨干与骺
之间遗留骺软骨的遗迹,也就
是我们在X线上能看到的骺线。
儿童的四肢长骨干骺端与骨骺之间有一盘状软骨结构,称为骺
板。骨骺是儿童出生后在不同的时间内出现的二次骨化中心,骨骺和
骺板都是未成熟的四肢长骨的生长区域,也是儿童骨骼的最薄弱和最
易骨折的部位。骨骺损伤后可引起肢体的生长障碍,导致肢体短缩或
关节畸形。
四肢长骨一骺板指未成年人的四肢长骨的骺板。根据
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第5.4条(本标准
各等级间有关伤残程度的区分见附录C。本标准中的“以上”“以下”等
均包括本数),所以“四肢长骨-骺板以上骨折”应为未成年人四肢长骨
骺板或骺板及以上部位发生骨折。即:判定是否达到四肢长骨-骺板
以上骨折时,首先应明确存在四肢长骨骺板骨折。
因此,在司法鉴定中被鉴定人被以“四肢长骨-骺板以上骨折”
评定为伤残时,应首先有明确的影像学资料证实被鉴定人四肢长骨的
骺板存在骨折。在运用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
评定》第4.10.10h)条对被鉴定人评定伤残时,应排除在影像学资料中
骺板的干扰信息,确定骺板上所怀疑的骨折线非伪影后方可认定为骺
板骨折,通常骺板骨折均伴有骺或骨干骨折(骺骨折多见)。而运用
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第4.9.9h)条对被鉴
定人评定伤残时,应确定骺板的是否达到粉碎。
总之,前面所说的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
评定》第4.10.10h)条和第4.9.9h)条,都应该是在被鉴定人生理上属
于未成年阶段方可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