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臀肌挛缩症

臀肌挛缩症

17
九、术后并发症
血肿形成 术后复发 术后感染 坐骨神经损伤 术后单腿站立困难
术后下肢行走不稳
髋关节脱位
异位骨化
18
十、康复
1、麻醉恢复后,即可进行肌力训练,主要做伸髋位内旋动作。 2、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功能锻炼:进行内收位屈髋;可以下床, 下床后行一字步行走;进行下蹲、坐位跷二郎腿等动作。 3、早期进行锻炼量要少,逐渐增加锻炼量,防止血肿形成。
注射因素:
1、为该病的最常见病因 2、受累肌肉频率依次为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 臀小肌、臀中肌、梨状肌等外旋肌群。
5
臀 部 肌 肉 注 射
致病机制
针头反复刺激 (机械性损伤) 化学药物刺激
臀肌局部出血、水肿
肌纤维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臀肌纤维化和瘢痕挛缩, 导致臀肌挛缩症
三、病理
大体:可见色泽苍白,无弹性,腱性组织。 光镜下:表现为横纹肌萎缩、变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伴肉芽肿。 病理分型: 肿块型 膜型 束带型

多见于儿童,有臀部反复肌肉注射史
步态异常,走路或跑步时呈外“八”字(足外旋),跑跳不灵 活;站立时,双下肢不能完全靠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膝不 能并拢,有如“蛙式”;坐位时,双膝分开,不能并拢。不能 交叉架腿(跷二郎腿)。 臀部可见部分皮肤凹陷成沟,沿臀大肌肌纤维方向可触及硬索 条物,当髋关节内收、内旋时明显。伸屈或旋转髋关节时可有 弹响。Ober征阳性
8
四、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挛缩特点将本病分为四型: Ⅰ型:髂胫束挛缩。
Ⅱ型:臀肌筋膜挛缩型,挛缩带自髂后上棘至大转子 方向延伸。
Ⅲ型:是Ⅰ型与Ⅱ型两个方向的束带状挛缩共同存在。 Ⅳ型:髂后下嵴至大粗隆之间挛缩。多与Ⅲ、Ⅳ型合 并存在。 Ⅴ型:是Ⅰ型至Ⅱ型间全部呈板状挛缩。
9
10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辅助检查提示:X线多无明显异常,可排除髋关节其他病变。B 超和MRI检查提示:臀部肌肉有不同程度萎缩,有些可见纤维 条索带,血液检测和肌电图一般正常
11
患 者 各 种 临 床 表 现
12
髂胫束实验(Ober征)
患者健侧卧位,健侧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 踝,屈患髋屈膝达90°后,外展大腿并伸直患膝,大腿不能自然下 落,并可于大腿外侧触及条索样物;或患侧主动内收,足尖不能触 及床面,为阳性,提示髂胫束挛缩。
六、合并症
脊柱侧弯
骨盆倾斜

下肢不等长
髋臼发育不良
15
七、鉴别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 2、肌肉病
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4、弹响髋
16
八、治疗
1、传统切开手术治疗
①臀肌挛缩带切除术 ②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
2、关节镜下松解术
相比传统切开手术,关节镜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切开小,疤 痕小,美观,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13
五、贺氏临床分度
Ⅰ度:同时屈髋屈膝90°时,强力内收,双膝可以并拢,跷“ 二郎腿”困难,Ober征弱阳性。
Ⅱ度:生活能自理,行走时未见“八字步”,但上下楼或跑步 时“八字步”明显,不会跷“二郎腿”。臀部外上方塌陷,有明 显“尖臀”畸形,Ober征阳性。
Ⅲ度:行走时明显“八字步”,跑步困难,难以自己穿上裤袜 ,下蹲时髋关节被迫强力外展外旋,呈“蛙式腿”。臀部萎缩明 显,有严重的“尖臀”畸形,骨盆变窄、变长。Ober征强阳性 。
19
臀肌挛缩症
王北岳、鲁经纬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1
一、概述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 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出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
2
应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剖
3
二、病因 注射因素 免疫因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低下 年龄因素:儿童对臀部肌肉注射有易感性 疤痕体质 家庭遗传因素:肌肉发育不良或发育不全 创伤医源因素 感染因素 特发性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