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水文地质学

环境水文地质学


(2)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pHj≤7.0 pHj>7.0 SpHj=(7.0―pHj)/(7.0―pHsd) SpHj=(pHj―7.0)/(pHsu―7.0)
式中:SpHj——pH的标准指数;
pHj——pH实测值;
pHsd——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
J c qC
J D D
dC dl

dC C dZ
或 C ( Z ) C0 e Z
(3) 吸附和解吸 Henry线性吸附模式:
S K d C , K d k1 / k 2
Frenndlich指数型吸附模式:
S EC , F k1 / k 2 , E FS 1 FC
三、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
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
分为单项组分评价、综 合评价 和 模糊数学综 合评价3 种。
(1)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用AOR=B这样一个
数学模式表示,若已知A和R,则可求 出B,获得评判结果。其中A是由参加 评判各因子的权重经归一化处理得到的 一个阶行矩阵形式。
① 废水排放量;
② 废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和地下水质的污染程度;
③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④ 渗漏场含水层覆盖条件;
⑤ 所需评价工作量。
地下水预测数学模型
地下水质污染预测解析解法
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自然流场比较稳
定、地下水尚未大量开采的地段进行地下水环境
影响评价时,可采用地下水解析模式。 地下水污染预测数值解法 此法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要求精 度较高的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式中,C——污染物在液相中的浓度; θ——体积含水率; qi——Xi方向的达西流速; Vi——Xi方向的平均孔隙流速; Dij——弥散系数张量; C’——源或汇的污染物浓度; W——单位体积的源或汇的体积流率; Rk——N个不同反应中第k个反应的溶解污染物的产率; Xi——笛卡尔坐标。
污染地下水运移的图解—分析方法——水动力渗流网法
2物理模型法
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 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
体水质变化。
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
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基
础数据,且制做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预测,而评价级别较高,对预 测结果要求较严时,应选用此法。 但污染物在水中的化 学、生物净化过程难于在实验中模拟。
C ——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
例:
测次 因子 1 2 3 4 5
DO(mg/L)
8.70
7.60
8.20
7.80
7.10
C极=7.10mg/L;C均=7.88mg/L;C内=
=7.50mg/L
测次 因子 CODCr(mg/L)
1
14.1
2
15.2
3
19.7
4
17.8
5
16.5
C极=19.7mg/L;C均=16.7mg/L;C内=18.3mg/L
(2)评判步骤
• ①因子和标准等级的确定:
• 据水质分析结果,选含量较高的有害元
素为评价因子,我们选总硬度、砷、六
价铬、总磷、氨氮、氰化物、挥发性酚、 硝酸盐,亚硝酸盐九个评价因子。地下 水水质分级标准见下表13-5。
项目 序号 项 目 1 总硬度(以 标 准 值
类 别 I类 II 类 III 类 IV 类 V类
水动力渗流网的绘制可通过对以下三个渗流 场迭加的图解一分析法来完成。 ①天然渗流场。 ②由于污水进入含水层而形成的流场。 ③由于抽水形成的流场。抽水影响下的水位 降低值△HB和渗漏场影响下的水位抬高值 △Hn可用下式计算。
最终水位标高统计表
天然潜流水位标高 (m) 计算点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计算 1. 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 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灌溉水 连续入渗型:污水 越流型:天窗、钻孔 径流型:地下径流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计算 1. 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 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灌溉水 连续入渗型:污水 越流型:天窗、钻孔 径流型:地下径流
2. 污染物迁移机制 (1) 对流和弥散 对流通量: 弥散通量: (2) 机械过滤
DO
BOD5
COD


Ci实测值 Wi
表2
2.69 0.30

2.50 0.14

7.73 0.31

0.0076 0.13

0.004 0.12

指标 BOD5 1.5 2.0 3.0 5.0 8.0
a. 用隶属度刻划BOD5的级的BOD5-Ⅱ级, BOD5-Ⅲ级的水质的隶属度 b. 根据求出的BO、BOD5、COD、酚 、氰的隶属度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概述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预测 建设项目在各个阶段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 影 响和由
此影响而引起的其他间接危害,并针对这些影响和
危害提出防治对策,作为建设项目 选址决策、工程
设计和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以达到控制污染、保
护地下水环境的目的。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的主要依据:
>550
2 3
挥发性酚(以苯酚计)
>1.01.0 >0.5
氨氮(
NH 3 ) mg (
l

0.02 0.001 0.005 0.005 0.1 2.0 0.001
4 氰化物(
mg l
mg l
) (
>0.10

5 砷(水) (
>0.05

6 六价铬( Cr 7
6
mg l

环评所采用的评价标准,需报经项目所在地主管环保局审
查并行文确认。
3、评价因子及其数据的确定
1)极值法:数据量少,变幅大;
2)均值法:数据量多,变幅较小;
3)内梅罗法:有一定数据量,变幅较大。 常采用内梅罗法计算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监测统计代 表值,其计算公式为: 2 C2 Cmax C 2
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 Cmax——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
4、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常采用单项指数法,推荐采用标准指数,其计算 公式如下:
1)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Si·=Ci·/CS· j j i
式中:Si·——标准指数; j Ci·——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浓度值(mg/L); j CS·——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i
CaCO3 计)
150 0.001
300 0.001 0.02 0.01 0.01 0.01
450 0.002 0.2 0.05 0.05 0.05
550 0.01 0.05 0.11 0.05 0.1 1.5 30 0.1
0 0 0 0 0 0 0.5 0 0.48 0.33 0.5 0.09 0.52 0.67 0 0.91 0 0 0 0 0 0 0.69 0.31 0
=(c11 c12 c13 c14 c15) c11=0.3∧0 ∨ 0.14 ∧ 0 ∨ 0.31 ∧0 ∨ 0.13∧0 ∨ 0.12∧0=0 c12=0.3∧0 ∨ 0.14 ∧ 0.5 ∨ 0.31 ∧0 ∨ 0.13∧0.48 ∨ 0.12∧0.33=0.14 c13=0.3∧0.69 ∨ 0.14 ∧ 0.5 ∨ 0.31 ∧0.09 ∨ 0.13∧0.52∨ 0.12∧0.67=0.3 c14=0.3∧0.31 ∨ 0.14 ∧ 0 ∨ 0.31 ∧0.91 ∨ 0.13∧0 ∨ 0.12∧0=0.31 c15=0.3∧0 ∨ 0.14 ∧ 0 ∨ 0.31 ∧0 ∨ 0.13∧0 ∨ 0.12∧0=0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c14=0.31为最大,判别松花江属Ⅳ级水。
Langmuir渐近线型吸附模式:
S FC m , F k1 / k 2
(4) 化学反应 (5) 溶解与沉淀 (6) 降解与转化 (7) 放射性衰变
污染物在饱和和非饱和空隙介质中迁移的基本方程为:
n C (C ) [Dij ] (Cqi ) C ' W Rk X i X j X i t k 1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
二、现状评价
1、评价工作的原则 水质现状评价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以数学 模式计算的方法进行。
2、评价依据
国家现行各种水环境质量标准及项目所在地的水域功 能要求,采用较多的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不同的水域和不同的水体使用功能可采用相关水质标准,如:海 湾水质应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景观娱乐用 水应采用《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等。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讲课提纲
一、 概述
二、现状评价 三、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四、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 概述
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
评价的目的是为制定城市环境规划、进行 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物排 放标准、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搞好环 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比较各地 区所受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提供科学 依据。
3类比调查法
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 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预估 拟建项目的水环境影响。此种预测属于定性或半定量 性质。 已建的相似工程有可 能找到,但此工程与拟建项 目有相似的水环境状况则不易找到。所以类比调查法 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一般多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 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 ,用 类比法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参数,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