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
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
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
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
代表国家有英国等。
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部分。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
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篇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反思板场中学李东今天上午的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总体还算顺利,过度比较自然,过程符合要求。
但是讲授的知识比较表面,没有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
反思几点不足和需要以后加强的地方。
一、缺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宗教改革,比较其性质及方式。
二、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应联系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代表国家。
君主立宪制亦称资本主义政体形式一种(除此外还有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国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权力中心在议会。
三、为什么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
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篇三: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备课时间:内容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2.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
3.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
4.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5.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
6..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
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7.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
8.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2.阅读《农民改革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3.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4.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
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2.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3.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农业方面:②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⑵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⑴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
⑵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⑴十二月党人起义: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③时间:1825年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4.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⑴原因: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②英法等列强也想趁机宰割土耳其帝国。
⑵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
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⑶败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农奴制度。
⑷对俄影响: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⑴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⑵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⑶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2、目的:3、主要内容:(1)政治上,(2)经济上:(3)组织上:4、评价: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1)进步性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近代化表现:工业: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p84-85)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借鉴西欧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3、政治近代化(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2)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5、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注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小结: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
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学反思:篇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1)设计理念: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
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