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金钱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
一、案例名称:金钱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
二、案例来源:深圳商报2001年10月8日现代化陷阱204~205页
三、案例适用: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
四、案例内容:
资料1:早就超越了富裕阶段的葛优,在金钱观上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与自己的铁杆朋友谢园一起到牛群家接受牛嫂“拷问”时,他口出惊人之语——“钱这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
葛优的这个断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的。
说起钱这东西,葛优毫不隐讳“钱多招祸”的观点:“从嘎纳回来就有人问我:…听说你(这个奖)拿了2000万美金?‟我一听就急了:哥们儿,拜托了,出去给我辟谣去!2000万美金,什么概念?一个多亿呀!可以(够资格)绑架一下了——不用多劫,给1000万吧……这纯粹是瞎说,就没这事儿! 拿自己现身说法之后,葛优爆了一回猛料:“最近我琢磨着吧,有钱也不是什么好事。
为什么呀?钱一多,欲望就高,不安分,买房子、装修、买车,还有别的。
装修吧,操心,生气,本来我想装成这个样式,愣给你装成那个样式,生气;开车吧,让人蹭了、刮了、撞了,心疼,生气、打架,还得索赔、修车,找保险公司,烦;有车了,到处去,应酬要喝酒,酒后开车碰见警察了,罚款,开快了,车祸——我认识的人有5个死于车祸,都是钱闹的。
所以我觉得,钱这东西差不多就行了,够花就行了(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不能太贪,而且据说这
人啊,一辈子挣的钱是有定数的,早挣够了早死,晚挣够了晚死。
那就慢慢挣,最好挣到90岁,你钱正好挣够了,也正好到(死的)时候了……”
资料2:太平洋中卡罗莱群岛中有一个小岛叫雅普岛,岛上有许多洁白如玉的石头。
在雅普岛居民的心中,那些石头就是是金钱、就是财富。
当狡猾的德国人把雪白的石头刷上小黑十字时,雅普人顿感财富丧失,一贫如洗。
德国人后来把小黑十字洗掉,雅普人立刻为财富的失而复得欢呼雀跃,并出于感激帮助德国人筑路。
资料3:在这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教观念已渗透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至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状态用民谚来表示,比任何学术语言都来得直观和生动。
80年代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
80年代中:“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
”
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犯大法挣大钱,犯小法挣小钱,不犯法不挣钱。
”“捞它几十万,最多判它十几年。
”前者是对社会现实的概括,后者是对铤而走险赚钱者心态的概括。
五、案例讨论:
1、“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
2、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有关商品拜物教几种现象,并加一评析?
五、案例评析:
1、在商品生产社会中,价值本身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下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由此会产生商品拜物教。
人们将物化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地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于是对商品产生了一种神秘观点,就好像在宗教世界中人们崇拜人脑的产物——上帝一样,在商品世界中,人们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具有决定人们命运的力量。
同时,商
品交换的存在又决定了货币的存在,货币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商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引发了人们对货币的追求,从而产生了货币拜物教。
2、在本案例中,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识都在不同程度地带有货币拜物教的烙印。
葛优认为钱多了不是什么好事,认为他认识的5个人死与车祸,“都是钱闹的”。
雅普岛的居民将白色的小石头(小岛上的货币)视为财富,还有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这是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目的是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人们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
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它的社会性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必须生产对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另一方面,它的社会等一性即作为劳动力的耗费或抽象劳动,使完全不同的劳动能够相等,特别在市场经济中,价值量的变动和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造成了人不能支配物,反而被物支配的幻觉。
当货币成为财富的一般代表时,人们对物的崇拜便转化为对货币的崇拜。
“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等等社会流行语都反映出人们的货币拜物观念。
3、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存在,又会促使人们将自己的一切活动目的归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如果人们的经济活动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进行,并不是不允许的。
但应该看到,这种拜物教观念会引发人们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不讲社会公德,在经济活动中,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有些人为金钱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拜物教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生产,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此要消灭商品拜物教和社会拜物教的性质只有在消灭商品生产之后。
但由商品生产的拜物教性质所导致的人们的拜物教观念却可以通过各种办法逐渐消除的。
这就是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利己主义、惟利是图的观念,逐步消除拜物教观念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