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晓岚1

纪晓岚1

纪晓岚1纪昀(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

明永乐二年(1404),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

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

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

高祖纪坤(1570—1642),庠生,屡试不第,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

曾祖父纪钰(1632—1716),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

祖父纪天申(1665—1732),监生,做过县丞。

父亲纪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

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

至纪容舒,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

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

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

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

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

博古通今。

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

”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

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

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

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

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种,79309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四库全书总目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提要》实际上是一部学术史,对每一部书和源流、价值等都作了介绍。

它成为后来学者研究这些古书的一个切入点。

很多大学者都承认,他们是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手作学问的。

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

纪晓岚一生精力,悉注于此,故其他著作较少。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毫无疑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纪昀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丝毫不可忽视。

以《总目》而言,全书行文风格一致,思想主旨贯通,都昭示了纪昀“笔削一贯”的重要作用。

四库馆总阅官朱珪在纪昀墓志铭中写道:“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

”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云:“或言纪文达公(昀)博览淹贯,何以不著书?余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一手裁定”、“一手删定”、“一手编注”《总目》或者说纪昀“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都说明纪昀对《总目》所倾注的心血得到时人和后人的公认。

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纪昀的学术文化思想就不是什么无本之木了。

正如黄云眉所言:“就形式观之,《提要》似为多人心血之结晶品,其实此书经纪氏之增窜删改、整齐画一而后,多人之意志已不可见,所可见者,纪氏一人之主张而已。

”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和一手删定的《总目》问世以来,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赞誉。

阮元说:“高宗纯皇帝命辑《四库全书》,公(纪昀)总其成,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

所撰定《总目提要》多至万余种,考古必求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允。

”江藩指出:“《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也。

”有目共睹的学术价值还使得这部大著的文化影响历久不绝。

晚清张之洞对读书士人谈到:“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对该书有精深研究的余嘉锡说:“《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

”他还谈到清朝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将其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

他对《总目》的缺点多有指摘,但也承认自己“略知学术门径,实受《总目》之赐”。

纪昀在四库馆修书十年,“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其辛劳不言而喻,却也是人生收获颇丰的十年。

他既为恰逢“王事适我”的历史机遇而欣慰,又为“期于世事有补”愿望的实现而自豪。

正如他在《自题校勘四库书砚》诗中所云:“检校牙签十余万,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曾读人间未见书”只是一个表象,纪昀和他的同仁们为中国学术文化树立的一座丰碑才是看不见的永恒!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

接着升为左都御史。

《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

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

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

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

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

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

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

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

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

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文学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

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

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

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姑妄听之》自序),加之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

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之是非,析诗文流派之正伪”(纪维九《纪晓岚》),主持风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

纪晓岚为文,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

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

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

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

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

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

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

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

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

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

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

内容上虽有宣传因果报应等糟粕的一面,但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

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不失为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

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

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藉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

其《纪文达公遗集》,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

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

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政治在政治上,纪晓岚也是很有见地的,惜为其文名所掩。

他认为,“教民之道,因其势则行之易,拂其势则行之难”。

主张“酌乎事势”,趋利避害。

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因势利导。

其目的在于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起一决横流,出现明末农民大起义那种局面。

纪晓岚的家族,在明末动乱中经受过严重的挫折和打击。

纪晓岚重视民情,因势利导的主张,不能不说是一种经验之谈。

同时也说明,他对当时在“盛世”掩盖下的各种社会矛盾,看得比较尖锐。

正是由于这一点,他对民间疾苦比较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