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药学》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1.生药学: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从历史上看,生药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传统的本草学时期二、近代的商品生药学时期三、现代生药学新时期2.生药:就是药材,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经过简单产地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
3.草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中草药=中药+草药4.来源或基源:基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和药用部分。
5.初生代谢产物:物合成必要的生命物质(原生质)的过程为初生代谢,所生成的物质(蛋白质、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脂类、糖类、氨基酸等),称为初生代谢产物。
6.初生代谢:植物合成必要的生命物质(原生质)的过程为初生代谢。
7.次生代谢: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产生对植物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8.生药鉴定: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9.生物合成:生物体内进行的同化反应的总称10.原植(动)物鉴定:植物类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动物类生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
11.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人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
13.炙:炙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14.生药性状鉴定: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性状,从而鉴定生药的一种方法。
15.泛油: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二、简答题1.生药的分类方法:答:生药分类方法包括: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自然系统分类、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及其他分类。
2.生药的拉丁名的构成:答:生药的拉丁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或词组,第二部分是药用部位的名称。
3.生物碱的鉴别方法:答:一般鉴别方法有①制备生物碱四苯硼盐,测定其沉淀熔点。
②制备生物碱芳磺酸衍生物,测定其熔点。
③测比旋光度。
④紫外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
⑤薄层色谱法。
⑥沉淀反应。
⑦显色反应。
⑧微晶反应。
4.黄酮的分类法:(1)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如下: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查尔酮、二氢异黄酮类、二氢查尔酮、花色素、黄烷-3-酮.(2)两分子黄酮按C-C或C-O-C键方式连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
5.生药的一般采收原则:答:根和根茎类,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初春发芽前采集。
叶和全草类,宜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花蕾将开放时,或花盛开而果实种子未成熟时采收。
树皮和根皮,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根皮多在秋季采收。
花类,一般在花刚开放时采收。
果实类,应在已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少数用未成熟的果实,如枳实。
种子类,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收。
菌、藻、孢粉类,采收情况不一,如麦角在寄主(黑麦等)收购前采收,生物碱含量较高;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
动物类,昆虫类生药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
以卵鞘入药的如桑螵蛸,宜在三月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影响药效;以成虫入药的均宜在活动期捕捉。
6.生药的记载项目:答:包括有名称、基源、植(动)物形态、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作用、功效和附注等方面的内容。
7.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答:(1)杂质检查(2)水分测定(3)灰分测定(4)浸出物测定(5)挥发油测定(6)农药残留测定(7)重金属和有害元素(8)其他项目动物药(挥发性盐基氮)8.显微鉴定常用的方法:进行显微鉴定,首先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药,制作不同的显微制片,包括组织制片、表皮制片和粉末制片。
组织制片的方法主要有徒手制片、滑走制片、冰冻制片及石蜡制片等。
对植物类中药,如根、根茎、茎藤、皮、叶等类,一般制作横切片观察,必要时制纵切片;果实、种子类须制作横切片及纵切片观察;木类药材须制作横切片、径向纵切片及切向纵切片三个面观察。
表皮制片系将表皮细胞组织制成显微观察片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观察叶片、花瓣、花萼和其它器官表皮的细胞形状、气孔、腺毛、非腺毛的类型和角质层的纹理以及各种细胞内含物等的显微特征。
粉末制片用于观察药材的组织、细胞及细胞后含物特征,制片时根据观察目的物的不同可以选用斯氏液或水合氯醛制片。
有时为了观察某些细胞组织如纤维、石细胞、导管等,可制解离组织片。
9.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目前我国生药自量控制主要依据三级标准,一级为《中国药典》标准;二级为局(部)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10. 药材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有:提高净度,增强药物疗效,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矫味矫臭,便于调剂制剂,利于贮运。
11.生药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要求:答:指纹图谱必须同时具有系统性、特征性、重现性12.性状鉴定内容:外形,断面,颜色,组织(粉性,纤维),气味,味道这几项13.生药的干燥的方法:答:通常有阳干法、阴干法和烘干法。
阳干法,直接利用日光晒干,可将生药置于搭架的竹席、竹帘上晒在日光下,或铺于河滨砂砾地,其干燥时间可显著缩短,适用于肉质根类。
阴干法是将生药置于通风室内或屋檐下等阴凉处使水分自然散发,主要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草类生药。
烘干法,可不受天气的限制,加温时要注意富含淀粉的生药烘干温度须慢慢升高,以防新鲜生药遇高热淀粉发生糊化。
新技术的应用,远红外干燥:25-500(或1000)um的电磁波。
具有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节约能源、灭菌灭虫等优点;微波干燥:频率300MHz-300GHz、波长1m-1mm的高频电磁波。
具有速度快、加热均匀、灭菌灭虫等优点。
14.给出下列生药的来源:苍术、当归、番泻叶、吴茱萸、灵芝答:苍术: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前者习称“茅苍术”或“南苍术” ,后者习称“北苍术”。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番泻叶: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吴茱萸: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灵芝:多孔菌科真菌灵芝(赤芝)的干燥子实体。
15.给出下列生药的来源:远志、川芎、牡丹皮、菊花、细辛答:远志: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牡丹皮: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菊花: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细辛: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北细辛)、华细辛的干燥全草16.给出下列生药的来源:三七、丹参、蒲黄、薏苡仁、五倍子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
丹参: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蒲黄:香蒲科植物水浊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干燥成熟种仁五倍子:倍蚜科昆虫五倍子蚜或倍蛋蚜等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所形成的干燥虫瘿。
17.给出下列生药的化学成分和功效:川乌、黄芪、大黄、川贝、丁香答:川乌:生物碱;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黄芪:黄酮、皂甙类成分;补气生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大黄:蒽醌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痛经。
川贝:生物碱;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丁香:挥发油(即丁香油);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18.简述人参、甘草的性状鉴别要点答:人参: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面茎痕(芦碗)和芽孢;茎单生,直立,先瑞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有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被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
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圆形,黄白色。
甘草:根长圆柱形。
表面皱纹明显,有横长皮孔。
断面有粉性。
横切面有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和放射状纹理。
光果甘草:外皮不粗糙,皮孔细而不明显。
胀果甘草:断面纤维性强,粉性小。
有裂隙。
19.简述丁香、黄柏、柴胡、黄芩的性状鉴别要点答:丁香的性状鉴别要点是:(1)呈研棒状,上端近球形,下端萼筒类圆柱形;(2)萼筒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3)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4)入水则萼管垂直向下。
黄柏性状鉴别要点是:关黄柏:呈平坦板片状,栓皮已大部除去;外表面绿黄色,有不规则的纵脊和沟纹;内表面灰黄色;体轻,质坚韧,折断面刺片状,鲜黄色,纤维层可成片剥离。
气微,味甚苦,有黏性。
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
内表面暗黄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皱纹。
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含多种生物碱,如小檗碱柴胡的性状鉴别要点是: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3~8mm。
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
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
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
具败油气。
黄芪的性状鉴别要点是:栓皮易剥落,可见连接成网状的纤维束,皮部射线细密。
20.简述白芍、黄芪、黄连、川贝的性状鉴别要点答:白芍的性状鉴别要点是:白芍药材:根圆柱形,两端平截。
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白芍饮片:带角质光泽的硬粉质状态赤芍药材:根圆柱形。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及横向凸起的皮孔。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黄连的性状鉴别要点是: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3~8m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