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简答题一、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贸易仍然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
一国即使在某种商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从而使贸易发生并且在贸易中获益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二、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出口补贴对xx的影响如以下几点:(1)国内产量提高,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2)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量增长(3)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国内消费者福利受损出口补贴对xx的影响如以下几点:(1)国内产量提高,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2)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量增长(3)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国内消费者福利受损(4)国际市场价格降低,国外消费者受益,国外生产者受损三、试比较各种区域一体化差异(五种形式的特征)?1、自由贸易区:成员间取消商品贸易的障碍;没有统一对外关税。
2关税同盟: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贸易壁垒;设立共同对外关税。
3、共同市场:成员国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经济同盟: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5、完全经济一体化: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统一了货币,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四、简述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两者的主要区别?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相对差异,各国只生产比较优势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都获利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两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
一国生产并出口自己相对丰富要素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
贸易使双方获利。
区别:1、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2、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3、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4、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五、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什么多数以产业间为主,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为主?1、二者最大区别在于两者所决定的贸易模式不同,前者背景是一个用众多生产差异产品的企业组成的垄断竞争行业,这位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而后者以要素禀赋差别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因而两国的专业化的分工必然导致产业间贸易2、两国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所占的相对比重取决于两国要素禀赋的相似度。
如果两国的的资本/劳动比非常相似,那么产业间贸易会很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将占主导地位;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很大,则基于比较优势之上的产业间贸易将成为主要贸易模式,而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会很小。
六、试比较产品生命周那么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国际贸易不同点: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机构没有要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规模收益不变。
2、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动态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理论,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静态理论。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了要素禀赋理论论述题1结合实际分析关水与非关税的应用前景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境遇时,由政府说设立的海关向进出口商说征收的税。
而关税是一种间接税,最后的税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必然造成成本的增加。
因此国际上可以通过关税来增加的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起到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
关税的大小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机构,一个市场的供应情况,而关税过高则会刺激走势,关税太低,则不能保护地方工业。
而且关税还可以用于报复,比如反倾销税等。
因此关税在当今的贸易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非关税壁垒,则是以一种限制进出口的方式来保护国家利益。
而非关税壁垒则可以加强估计竞争的需要。
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提高技术。
当然这对发达国家非常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反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而且非关税壁垒还可以保护国家的环境健康,生命安全。
非关税壁垒的针对性非常强,也非常的灵活。
能起到有效的保护,更直接的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而且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打着合理和科学的旗号来限制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而且不断的增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常的不利。
难以应付。
2为什么技术性贸易壁垒被许多国家用作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某经济体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
1、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看,随着世贸组织贸易规则的完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逐渐弱化,反倾销措施仍持续存在,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1995年到2007年上半年,各成员国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为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
据估计,去年技术标准影响了全球80%的贸易,涉及金额达8万亿美元。
2、中国出口企业因此面临巨大考验。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发生的召回案中约六成针对中国商品,涉及宠物食品、玩具、轮胎等多个领域。
另据中国商务部官员提供的数据,在欧盟,今年上半年针对产品安全环保标准的“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共发布消费者警告599次,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达292次,占总量的近一半。
3、专家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从外因来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都以强调自身利益为核心,对外态度逐渐用强。
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在标准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因而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其重要贸易壁垒。
4、从内因来看,中国企业出口依赖度大,自主品牌较弱,对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形成一定冲击;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形成竞争。
去年对我国发动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东盟。
5、不过,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两面性。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初衷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提高居民福利、纠正贸易失衡等功能。
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加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贸易摩擦,日本、韩国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类似时期。
因此,中国企业应努力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3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诉讼的原因?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诉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业,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国际经贸形势所迫。
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他们(包括美国)为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
另一方面,由于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生效,要求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各国为抵消这一谈判结果对本国工业的冲击,纷纷采用反倾销这一便利而有效的措施。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出口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保持对较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宝2贸易的顺差,自然成了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第二,制度差异引起歧视。
国际上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社会方义中国怀有偏见,往往给予“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机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负责任。
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这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即一家企业遭受反倾销起诉,全国同类出口产品同为被告,这显有失公正合理。
虽然欧盟于1998年4月改变了对华反倾销政策,名誉上称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但实际上还是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但实际上还是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对我国仍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采用“参照国”等不合理做法。
第三,价值竞争激烈。
我国产品本身就具有低成本的价格竞争优势,再加上出口秩序的混乱,出口企业削价竞销,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对进口国企业构成一定的威胁。
第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
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品、半成品等,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第五,国际营销谋略不足。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制定总体营销和自己品牌占略,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对非价格竞争手段重视不够。
一方面,一些出口企业由于急于成交,报价较低,易使进口方造成“价廉质劣”的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不重视口味、款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往往使一些“好货”卖不出“好价钱”;再一方面,一些企业未能根据国际市场和进口车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第六,法律应诉不力。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反倾销应诉机制,存在着应诉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应诉意识淡薄等问题。
国外对华反倾销案调查后,许多企业因多种顾虑往往不愿应诉。
我国反倾销诉讼的被动与消极做法,给那些指我国倾销的国家造成了易于成功的错觉,其结果不仅助长了有些国家肆意对华倾销的气焰,还丧失了多年开避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