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二、教师专业成长九种与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的教师特征:清晰、明确,灵活,热情,任务倾向,质疑,间接指导,给予学生正规材料的学习机会,结构化语言的应用,多层次的提问与对话。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系统过程有关。
教师发展中的可以训练①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教研活动②微型教学③教学决策训练④反思训练⑤开展行动研究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二、同伴关系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一、学生的认知差异①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②沉思型和冲动型③整体型和系列型④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⑤具体型与抽象型三、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2性格的类型差异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智力超常2)智力落后儿童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4)社交与行为问题5)生理和感觉缺陷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解释学生的情绪反应2操作条件反射----------程序教学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①直接的观察学习②抽象的观察学习③创造性的观察学习三、认知主义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研究2现代认知学习观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2马斯诺--------学习靠内发3康布斯--------实施情感教育4罗杰斯学习理论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二、智慧技能的学习三、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①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②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③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1)内部条件①原有的知识背景②反省认知发展水平③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①训练方法②变式与练习③有一套外县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它总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
动作技能的分类熟练操作的特征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习惯论2认知观①闭环理论②开环理论3生态观4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第七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认知理论2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的外部条件发展的内部条件3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①选择阶段:体必须对价值观进行老姐并加以谨慎思考之后该价值观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有三步①赞赏阶段:个体真正被一种社会规范赋予价值,那么他对该价值会有一种满意感。
③行动阶段:个体真正获得了某种价值观念后,在行动愿意受他的知道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第八章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
问题解决的特征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①主观因素②客观因素4问题解决的策略尝试策略启发式策略二、为迁移而教1迁移的分类①正迁移和负迁移②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③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2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迁移量的多少取决于实验情景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的影响。
3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第九章学习动机一、概述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有①激活功能②定向功能③强化功能①根据动机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②奥苏贝尔将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力③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二、学习动机理论①强化论②需要层次说③自我效能感理论④成就动机理论⑤成败归因理论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条件2外部条件3培养学习动机4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十章学习测评一、概述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使用能引起受试者行为反应的心理作业,并依据其反应,对个体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
2测验指的是在心里和教育测量中使用的两句,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指导书包括编制原理、积分方法及解释标准等。
3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以作业教学或辅导效果的证明或依据4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促进教师的教学2)促进学生的学习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①对教师的管理②对管理工作的促进5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按时机分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以测量与评价对被试行为表现的要求分以测量与评价本社的功能分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6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美国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一、学校学校设置的条件学校的权利二、学校的义务三、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①生命健康权②名誉权③受聘权教师的职业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学术自由权③管教自由权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培训进修权四、教师的义务①遵纪守法②教育教学的义务③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④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义务⑤维护学生权益的义务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五、学生的权利六、学生的义务①受教育的义务②遵纪守法的义务③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④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⑤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七、未成年保护的种类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八、学校安全教育的意义①开展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②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九、学校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①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安全意识③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管理。
十、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①社会安全教育②公共卫生教育③防止意外伤害安全教育④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第四章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一、概述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一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教育政策的特征①主体特征②客体范围广泛③动态性④是一种教育的行为依据和行为准则。
教育政策的功能①导向性功能②激励性功能③协调功能④控制功能⑤管理性功能二、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1制定的基本阶段2教育政策评估的功能3教育政策监控的功能①反馈性功能②促进性③坚定性功能④导向性功能⑤完善性功能⑥沟通性功能第一章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一、德育范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二、德育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三、德育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疏离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动的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疏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五、德育内容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德目教育④民主与法制教育⑤理想教育⑥心理品质教育⑦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品德要素的发展1道德认知理论美国科尔伯格3行为的发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为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一种替代强化,即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①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净化的环境②德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引进成人榜样。
③要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经常加以练习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原则①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②疏导性原则①长善救失原则②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③灵活施教原则④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⑤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德育方法1说服法:2陶冶法:3榜样法:包括典范、示范和典型4锻炼法:5奖惩法1)奖励的原则2)惩罚的原则均见书第三章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概念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师德规范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四章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师德教育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第一章课程基本理论一、课程概述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分为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社会需求②学科知识水平③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④课程理论3.课程理论流派二、课程目标影响其制定的因素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三、课程资源1.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分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分四、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有①课程目标②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③社会发展④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组织原则①连续性②顺序性③整合性五、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改革本身的因素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2)实施者对改革人事的清晰程度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①校长②教师3.学校外部的因素①社区和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检察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