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学生辅导方法摘要:自卑心理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我国的中学生群体中也普遍存在自卑,自卑感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查找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发现了提升自我效能感、合理情绪疗法、积极归因练习、改善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是简要地介绍了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具体化的方案还请读者通过查阅本文的参考文献深入了解。
希望本文能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一、关于自卑的定义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研究论文,对自卑的作如下定义:自卑是消极的自我认知评价、消极情绪与情感体验以及外显自卑行为等组成的统一的复合体,它建立个体在社会比较的基础之上,长期对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不及别人,低人一等的消极情感体验。
二、关于自卑的成因总体来说,影响中学生形成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自卑有可能是由于个体自身的某些心理障碍、生理缺陷、家庭背景、性格特质或者其它方面原因,比如智力、思维、记忆力、性格、气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欠佳,从学生的家庭角度出发,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背景、沟通方式,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等都会对孩子的自卑心理造成影响,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的管理制度、老师的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管理方式也会对学生的自卑心理产生影响。
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去完成这项目标。
三、应对自卑心理的辅导方法(一)提升自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他对自我效能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简单的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的自信程度可以体现在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否有足够的信心通过眼前的期中或者期末考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认为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学习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不交作业或应付作业、上课不听课开小差等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而这些学生并非都是智力低下者,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也各不相同,如“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效率低”、“自信心不强”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我效能感偏低。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让他们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摆到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于是,我们想从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入手,即增强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能力的信心和信念,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学好,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内心的自卑感和不自信。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教学策略如下:策略一、让学生感受师爱,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能是对赞赏的渴求。
”对于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并予以鼓励,使学生在我们的鼓励中逐步前进。
⒈适用对象:缺乏老师关爱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⒉具体实施方法和教学案例:⑴语言表达法语言表达法即用语言表达教师之爱。
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语频的快慢、语气的柔硬,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都可以传导师爱。
案例:学生凌某,成绩很差,经常开红灯,性格内向,平时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
一次上公开课时我发现她怯生生地想举手,便让她起来回答问题。
被点到后,她很紧张,小脸涨得通红,用很小的声音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当其他学生举手更正时,她很尴尬。
这时我意识到这是很好的机会,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她:“你今天的表现真棒,加油,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
”一刹那间,我看见了她眼里希望的目光闪现。
在后来的课堂中,她的表现果然有进步,学习成绩也慢慢有所提高。
⑵行动感召法行动感召法即教师以自己的行动表明对学生的爱,以使他们受到感召。
案例:学生狄某,全校出名的差生,上课专门捣乱,不爱学习,让所有的任课老师头痛。
新接班的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睛瞪着班主任,但当班主任宣布纪律委员的名单再次点到了他的名字时,他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但不是挑衅的目光,却是迷惑的眼神,接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来,显出一付难为情的样子。
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他纪律委员的职责,勉励他做好。
他从教师一串行动中体验到了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后来上课时认真多了,学习也有了一些进步。
其实学生的心是很敏感的,教师对他们的爱他不会无动于衷,所以行动感召法是一种传导师爱的好方法。
⑶排忧解难法一个人碰到困难而得到帮助,身处“逆境”而得到关心,往往会在心灵里留下很深的记忆,甚至终生难忘。
学生也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甚。
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将爱无私地奉献,他们将会铭记终生。
学生中的“忧”和“难”多种多样,有学习上的:某一门功课上不去,或因病因事掉了课和考试失误而焦急等;有思想上的:为未评上“三好生”、因犯错误挨批评受处分而难过等;有身体上的:身体有某种残疾或缺陷被人嘲笑,或因患某种慢性病而烦恼等;有生活上的:如丢失了东西,家庭有了不幸等;还有人际关系上的:如经常受某同学的欺负,在同学中比较孤立,在某件事上被同学误解而十分委屈等等。
看准了学生中的“忧”和“难”,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或给以思想上的开导和鼓励,或采取措施创造必要的条件,具体加以解决,这都将使学生感受师爱的温暖,以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案例:学生倪某和孙某,内向、胆小、怯懦,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差,平时根本不敢主动发言,成绩也不太理想。
了解情况后,针对他们感到学习困难、面对学习有些不知所措的特点,我们坚持对他们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优点,不断地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并适当在课前给他们开开“小灶”给予辅导,以备上课发言之需,然后在上课时,知道他们会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让他们慢慢找到自信的“支点”,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后,他们终于逐步摆脱了自卑的心理,变得文静而自信了,期末检测中达到了良好水平。
⑷主动接触法教师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娱乐中,建立和架起感情的桥梁。
人们的感情是靠彼此熟悉、了解而建立起来的,师生间也是一样。
教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是断然难以建立,只有与学生充分地接触和了解,此间才能互相理解而加深情感。
首先,接触了解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忘年之交”;其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谈论的“热门问题”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主动参与,以此作为契机传导师爱。
学生在静态下,其个性、思想和品德面貌不易表露,可在动态中,特别在各种竞赛游戏和娱乐活动中,他们的才智、个性往往能较为充分地显露出来,思想感情也会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可以在与学生打成一片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最真实的信息,然后将教师的爱与期待传递给学生。
案例:学生谢某,一个因患先天性腭裂做过手术的孩子,口齿不是很清楚,她聪明、勤奋却又敏感、自卑,因为过去的阴影而处处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在日记中流露出自卑感。
为了提高她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经常让其了解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的故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她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并在各种活动为她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在今年的体育活动中,她以自信和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学们都开始佩服她,她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变得健康自信起来。
策略二、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很多教师、家长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教师常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达到同一目标,家长盲目为孩子设计一些不切实际的成长轨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结果“欲速则不达”,孩子总是遭到大家的否定。
时间一长,有的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所以,在课前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⒈适用对象:缺乏自律、自信、自我控制以及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
⒉具体实施方法和教学案例:⑴设定目标时要遵循“小步子”原则,一步一步慢慢来,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关注;⑵设定的目标要略有挑战性,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给孩子的任务要处于“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当孩子通过努力完成后,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自我效能感也相应得到了提高;⑶目标检测后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做到及时批改并反馈,少数没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给予再次的复习机会进行第二次目标检测,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基本达到预定目标,从而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
案例:学生孙某,父母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该学生有偏科现象,喜欢阅读、写作,数学成绩较差,所以对于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缺乏自信,无学习目标。
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为其找到自信的支点,为孩子的薄弱之处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设定一些合乎孩子能力,富有适当挑战性的梯度目标。
通过策略的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提高。
策略三: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后,就是自尊需要的满足。
人,都有被他人尊重、被他人承认、避免失败、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就满足了自尊的需要。
很多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学生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存在着“反正我不行”的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所以,多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努力学习的动机和需要。
⒈适用对象:特别适合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确信感不足、缺乏积极的自我预期者。
⒉具体实施方法和教学案例:⑴课中给予学生“首席发言人”的地位。
课堂中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给予这些学生优先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从简单的发言中逐步找到自信,从而主动融入小组学习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案例:学生任某和苏某等,安分、成绩落后,课堂中基本属于默默无闻者,对学习失去信心,努力感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给大家提出一个学习的问题,通过组内的读书、讨论、互教等形式,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然后,请这些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努力感不足的学生代表小组来回答或者汇报研究成果,让他们成为“首席发言人”,其他人可以提供帮助。
刚开始时,他们认为老师不会叫到他而不去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但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也能够勉强表达出小组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师的鼓励,为了能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会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体会到学习活动的乐趣,这样,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足了、声音大了,自己感觉在同学面前也有面子了,学习的兴趣有了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提高了;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增强了,能够坚持学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