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满江红》课件
这首词是她赴日留学前一年,在中秋节的述怀之 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 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 者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思想状况。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为(wèi) 侬(nóng)
拭(shì) 莽(mǎnɡ)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节奏、语气、情感等。
读音停顿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译文:自己平时赤胆忠心,国家和民族的危 难常使我热血沸腾。那些庸俗之辈,有谁能 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 经受磨难挫折。
明确:“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 赤诚。“因人而热”是指诗人十分热情,有 一副热心肠,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 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 的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 用以自比。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 “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 途的担心和忧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译文: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明确: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作 者的心绪。“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 未久,“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 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流露出来。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 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 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体会。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满江红
秋瑾
wèi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n侬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xi屑è!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jīn
mǎng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
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先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 中的典故:
(1877-1907)
作者简介
秋瑾还是中国近代文学 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她 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 诗词。前期主要是咏物 写景、感事抒怀、思念 亲友之作;后期主要是 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 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 前途的深切忧虑。现在 《秋瑾集》收存诗、词、 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 集外佚诗约十五首,共 二百四十余首。
当堂练习
1.秋瑾《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
过去生活况味的句子是
,
。
2表现词人不屑于做封建贵妇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词人知音难觅的愁苦心情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译文:篱笆下பைடு நூலகம்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 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明确: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实写秋 色,却是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 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 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译文: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 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 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 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 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纪念场所
秋瑾烈士 纪念碑
纪念场所
绍兴大通学堂
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 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 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 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 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明确:全词的结尾句,从高昂及悲愤处 突然下来趋于极度冷静的心态,在这莽 莽红尘,茫茫人海中,哪里去寻找和我 志同道合的人?知音难觅,壮志谁诉。
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 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 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秋 瑾
作者简介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 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 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 ,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曾自费东渡 日本留学。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 放运动的先驱,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 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 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 、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 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
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 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 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 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 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 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 东渡日本留学。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 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 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 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 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 》:“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 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 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 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 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 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 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 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苦闷忧愁: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结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 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 人。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 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金瓯(ōu)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南史·朱异 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金的 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 一名太阿。晋王嘉《拾遗记·颛顼(xū)》:“(颛 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 起指其方,则剋kēi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 之吟。”
明确: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 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面歌残 终破楚”一句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 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束缚。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译文: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 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明确: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 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 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 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 加以蔑视。“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 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 其诗词既有女子的 “柔婉细腻”,又有 男儿的“豪迈劲爽”, 刚柔相济,阴阳相和, 体现了一种“中和之 美”和独具魅力的 “女性情怀”。是我 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 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鹧鸪天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 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回首肠堪断!
女侠遗风存古今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请同学们为秋 瑾写一段挽词,表达哀思。要求:融入本 词中的相关内容。
示例:上天不公,强派你作女儿身;平生肝胆, 却又远超男儿志。三十二年道路,谁识你英雄 志?青衫不湿,因为我在试着懂你。
作业:
秋瑾与古代另一位女英雄花木兰多有 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木兰 辞》分析这两位女英雄的异同,并写出你 读这两位女英雄后的感受。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译文: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 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 烈。
明确: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 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 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 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 抱负、志向,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 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情 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