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这一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从题目来看,这些突出成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些突出成就是如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呢?这是本课的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学识尚浅,理解、分析能力都不是很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营造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了解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我课前做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并指导学生到图书室有选择地阅读名著。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展示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画面,一同走进第23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大屏幕显示醒目的课题。
接着,我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以往学过的不同时期的突出文学成就。
学生齐声回答:唐诗、宋词、元曲。
我们的课程就这样展开了﹍﹍
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感觉有优点,也有不足点,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整节课,教师充满了激情,教师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正是这种激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比如,讲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进行小游戏时,同学们情绪高昂,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争先恐后。
使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达到了快乐课堂、和谐课堂的效果。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达到了课堂的和谐性,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决心。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譬如,由于教师的文学、艺术储备还不够丰富,所以限制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
我,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