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辅导(四)问:四家诗是哪四家?隋慧娟:具体内容可以到诗经部分看一下。
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所传鲁诗、韩人燕婴所传韩诗都属于今文经学,武帝时立于学官,合称今文三家;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东汉立于学官。
郑玄作《毛诗传笺》后,三家诗逐渐衰败。
今传《诗经》即是毛诗。
问:比兴是什么意思?隋慧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评价的重要的原则,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形成,所谓比就是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即先说一个事物,然后由这个东西引出你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是诗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民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之后楚辞进一步把它系统化,这之后比兴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原则,要求诗歌的创作有兴寄,要在所写的东西中寄寓某种情志。
问:风、雅、颂怎么解释?隋慧娟:《诗经》的编排体例,三者分别是因为音乐不同。
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
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
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
称之为雅乐,应是因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
大小雅因时代不同,音乐亦有所不同,故分。
小雅更接近国风,较大雅产生为晚。
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
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
问:《诗经》燕飨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有何艺术价值?隋慧娟:这个问题的本身有一点问题,我想你想问的是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价值。
燕飨诗的内容就是表现礼仪活动。
其思想价值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也就是起了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作用。
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在诗歌中烘托出融洽和谐的欢快气氛,另一方面它塑造了一系列的贵族人物形象。
问:隋老师楚辞部分在期末考试中占多大的比分?隋慧娟:楚辞部分在期末考试中占的比例与诗经一样也是50分。
问:隋老师屈原的作品分析在期末考试中有没有?隋慧娟:可以说我们现在古代文学专题很少会考到作品分析的,所以屈原的作品分析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问:《楚辞章句》怎样解释?隋慧娟:作为一部书的名词解释要注意介绍清楚作者、内容、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大家把这三方面好好梳理就是个好的名词解释了。
问:谢灵运山水诗有何特点?隋慧娟: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就是模山范水,在描写山水时非常细致,但是在很多时候虽然细致,但缺乏灵性,不能做到情景交融。
还有就是它仍然有玄言的尾巴。
问:中唐诗歌创作有何特点?隋慧娟:主要是盛唐时的浪漫气息渐渐淡去,诗歌开始分化。
以后有时间我们在网上用文本的形式继续讲述这个问题。
问:元白诗派如何解释?隋慧娟:首先要说明诗派得名的原因,另外介绍诗派的主要诗歌主张、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还要说明这个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把这些方面答全就很好了,大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归纳一下。
问:晚唐咏史怀古诗有什么特色?隋慧娟:关于唐诗部分我们会尽量争取也用这样的视频讲课的形式给大家讲一下。
如果无法运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讲解的话,我们会用文本的形式给大家进行讲解的。
届时欢迎收看。
问:《离骚》中是如何吸取和运用神话的?隋慧娟:请大家参看上面的文本吧。
问:哪首诗歌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隋慧娟:指的是《橘颂》。
这是他早期的作品。
问:哪首诗是屈原的绝笔?隋慧娟:屈原的绝笔诗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教材认为《九章》中的《惜往日》是屈原的绝笔,问:“一骑经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诗人谁写的诗?隋慧娟:晚唐诗人杜牧的诗。
问:乱词是什么意思?隋慧娟:“乱”本来是音乐的一个部分,在音乐里它是音乐的结尾,后来在诗里也有这个乱字,它是诗歌的结尾。
它的作用是把这首诗的内容做一下归纳,总结。
问:《天问》的艺术特色是什么?隋慧娟:《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
《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
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
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隋慧娟: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另外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发到日常答疑版块中,我会尽快回复大家,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讲课,同学们再见。
问: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这本书吗?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这本书吗?隋慧娟:我们的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是两门课。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的教材是四本,每学期有两本主教材,第一学期的是《诗经与楚辞》和《唐诗宋词》,第二学期是《元明戏曲》和《明清小说》。
问:如何理解古代的姓和氏?隋慧娟:古代的姓氏与今天并不完全一样,在上古这是两个概念,姓表明家族系统,而氏是姓的分支,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秦汉之后,姓氏合一。
问:《诗经》的好多诗写到玉,古人对玉也很推崇,那么中国玉文化的内容有那些?谢谢!隋慧娟:在古代玉是很特殊的,尤其在《诗经》的年代,玉与人的身份地位和品德是联系在一起的,《礼记·玉藻》说:“君子于玉比得焉。
”所以玉在《诗经》的年代是特别被人推崇的。
这与今天的人看玉是不同的。
问:《诗经》写食鱼,“鱼”与“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何联系?隋慧娟:鱼和玉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
《诗经》里写鱼是很多的,它是农业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食物,尤其在古代,即使今天的北方地区水也是比较多的。
在水多的地方鱼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食鱼有它特殊的含义。
如闻一多先生就认为,食鱼有一种男女情爱的意思在里面。
大家可以看一下,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而玉在古代的文化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二者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
问:我正在阅读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但从教材上看到余冠英的《诗经选注》很有名,好多学者的论著中都在引用,请问隋老师,余冠英的《诗经选注》是哪个出版社出的?什么地方能买到。
谢谢!隋慧娟:余冠英的《诗经选注》确实是影响非常大的版本,以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但很长时间没有再版过,我几次去书店都没有见过这本书。
大家可以去图书馆看一下。
《诗经译注》这本书也不错,有白话的翻译,对大家的阅读是个很好的辅助。
问:阅读闻一多的《诗经研究》要注意那些问题?隋慧娟:问题有些不明确。
你在阅读一个学者的研究著作时,首先对于《诗经》本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不必全盘接受学者的观点。
但是不能全盘接受首先要建立在你对它有一个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没有对它有很好的理解,建议去读基础的《诗经》本子,然后再读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
问:什么是叠咏体?隋慧娟:《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
问:我市04秋汉语言本科的学生,想向您请教一道作业中的问题:《诗经》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确立了什么样的艺术原则?这道题目应该怎样回答呢?隋慧娟:教材第十一章归纳的比较清楚。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遵循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
它们是后世诗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1)风雅。
风、雅本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开的《诗经》的一种诗歌体裁,而《诗经》风诗和雅诗中体现出来一种共同的艺术创作精神,也就是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
这种创作精神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尤为显著,它引导诗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风雅因此成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时所遵守的艺术原则,成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最好武器。
(2)比兴。
比兴原本是《诗经》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此词也”。
但是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的比兴则是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要求诗歌不仅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歌须借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严肃。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原则,风雅侧重于情感抒发的内容方面,而比兴则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
它们给中国古代诗人指出了如何创作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问:“古代文学专题”本期在教学和考试上有无什么新的要求?隋慧娟: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仍然是以前的,所以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仍然与以前一样。
大家可以根据上学期掌握的内容进行教学。
问:古代文学专题的考试题,每题的题分都比较重,包括名词,只要丢失一、二个题,很可能造成不及格,看能否作一点适当的调整。
隋慧娟:这个学期可能不行了。
考试大纲经过审核,在审核中确定了每种题型的分值。
之所以把分值做的比较重是考虑到大家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写很多的字。
如果题目过多的话,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不出那么多字。
另外,我们希望在答题时能够展开,能够答得透彻、深入,这也是与分值相对应的。
而且,在论述题中有个选择,如果一个题目掌握的不好的话,可以选择另一个题目。
如果目前考试大纲不做修改的话,考题会延续下去。
我们题库中保存的几套题的题型也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会征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大家都觉得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做调整。
问:以《九歌》为例,楚词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隋慧娟:这在复习指导中出过。
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背景的理解,楚是神巫文化非常盛行的地方。
楚辞产生在这个地域里,尤其是屈原创作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我们首先从九歌的起源看,有古九歌和楚九歌,古九歌被认为是从天下偷来的神乐,屈原的《九歌》是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创作的,可见《九歌》和神巫文化很有关系。
我们再从九歌的创作缘起来看,有人认为《九歌》是对于一场祭祀的记载,也有人为认为先创作了《九歌》,然后在祭祀上来表演。
而我们认为不管是作于祭祀之前,还是祭祀之后,它都与神巫文化有关。
第三,我们从《九歌》的内容上看,《九歌》十一篇,它的每一篇都是与祭祀和神有关。
所以《九歌》不管从起源、创作缘起还是内容看,都与神巫文化关系密切。
我们也可以由此更好得理解产生在楚地的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有很大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建议大家把教材的第一章和第六章结合在一起,这样你会理解得更透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