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度工作总结及2016
年工作安排
2016年,市方志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省志办的指导下,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科学记载历史,服务当代发展为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和实践地方志工作的发展新途径。
认真履行机构职能,扎实推进工作,志、鉴、刊、资政服务、地情资料并举,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
加强对县(市)区志的业务协调和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年内《迎江区志》、《大观区志》、《宜秀区志》、《望江县志》相继出版发行,至此全市二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
在全省地方志成果评奖活动中,《**市志》获特等奖,《宿松县志》获一等奖,《潜山县志》、《岳西县志》、《怀宁县志》获二等奖。
《岳西方言志》、《**电力志》、《太湖县财政志》、《望江县电力志》分获专业志二、三等奖。
参评《阜阳市志》。
(二)切实做好年鉴编纂。
《**年鉴》已逐年出版第十九卷本,2016年卷《**年鉴》于九月出版发行。
该卷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2016年度我市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建设实力**、活力**、和谐**、文化**的基本情况。
新增“对外开放”、“社会科学研究”等类目。
在第二届全
省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年鉴》(2016卷)获综合特等奖。
《桐城年鉴》获一等奖,《岳西年鉴》获二等奖。
县(市)年鉴编纂已实现常态化,部分县(市)实现一年一鉴。
年内《桐城年鉴》、《宿松年鉴》、《怀宁年鉴》再次出版发行,岳西、枞阳、望江、潜山、太湖等县年鉴再次开编。
(三)精心编印《发展论坛》。
精心打造市政府机关刊物《发展论坛》,明确办刊定位、调整栏目设置,增强刊物时效性和工作指导作用。
紧跟经济和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办好“热点聚焦”、“关注民生”、“观察思考”等栏目,经济类新设“专家论道”、“开发区巡礼”等栏目。
文史类开辟“文化长廊”、“史海钩沉”、“皖江人物”等特色栏目,逐月编辑整理月度大事记、刊发有关史实史料,努力担当决策的参谋、文化的知音。
实现了质量稳步提升,影响日益扩大。
(四)着力开拓资政服务。
把方志资政工作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工作来抓,创新开展资政研究活动。
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梳理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首创之举,编辑《**之最》地情资料;就我市建国后经济社会发展运行轨迹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失误教训,提出发展建议,撰写《**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简析》的资政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开展《**文化与中国近代化》课题研究,探究**文化的源流及内涵,提炼**文化的基本特征,
研究**文化对近代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就如何挖掘、整理**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出政策建议。
完成省人大、省地志办交办课题“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篇)”;配合省地志办就我市地方人文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开展实地调研。
(五)做好地情资料搜集研究。
加强地情资料的搜集和交流。
年内征集各地方志、年鉴30余套,家谱60册,桐城派、陈独秀、黄梅戏专柜资料数十种。
向中央文献研究室提供陈独秀研究资料,向省政府办公厅捐赠市志、点校旧志、魅力丛书,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送《**年鉴》三百本。
开展志、鉴电子文档整理。
完成2016--2016年《**年鉴》、《**地区志》、《**市志》(首轮)、《**市志》(二轮)、《**文库》、《大观亭志》、《**(府)郡志》、《**禅宗史话》、《**山川揽胜》等电子版的录入和备份工作,为建立数字化方志馆做好前期准备;加大地情研究工作力度。
撰写“史志鉴渊源杂考”、“桐城隐逸诗人潘江”、“**禅宗传承漫记”“、张恨水与名人的诗文交往”、“方以智晚年禅学思想管窥”、“一代硕儒的文字冤情”、“龙眠隐逸著《凤雅》”、“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六)全面加强机关建设。
完善机关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方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项目均通过招标,努力防范廉政风险;认
3 / 6
真办理政务公开和信息报送工作,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信息报送任务;切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真心实意为鸿庆公司办实事、解难题,受到市服务办和企业好评;组织机关党员志愿者活动,先后开展无偿献血、赴扶贫联系点海口镇保婴村慰问特困农户;组织职工参加“2016年依法行政知识竞赛”和市直机关职工趣味运动会,充分展示方志人新形象。
回顾2016年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县(市)区志鉴工作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不深。
有待于我们探索、提高。
二、2016年工作安排
(一)探索读志用志新途径。
树立“大史志、大文化、大服务”理念。
围绕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方志工作“存史、资政、教化”职责,扩外延、挖内涵,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拓宽编修视野,多出精品佳作。
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用志新途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快捷的市情信息咨询,多出有价值、高水平的资政研究报告,突出“资政”功能,不断拓展地方志工作的作为空间和工作成效。
(二)继续做好修志编鉴工作。
适时召开二轮修志总结表彰暨《**年鉴》创刊二十周年会议,总结二轮修志工作的成败得失。
继续加强旧志整理工作,推进省《安徽历
代方志丛书》出版规划中我市16部旧志整理任务,鼓励整理规划外有影响有特色的旧志。
进一步提高年鉴编辑水平,抓住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脉络,把握**地方特色,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和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动态。
扩大《**年鉴》入编范围。
强化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确保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着力办好《发展论坛》。
紧扣为领导决策服务主旨,当好宣传诠释政策,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的喉舌。
对关系全市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针对性、前瞻性研究。
担当政府决策的参谋和传声筒,成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和文化发展事业的学术前沿阵地。
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传导舆情民意的平台。
发挥方志资源优势,选载市情地情资料和有关文史资料,增强可读性。
(四)加速方志馆、网建设。
改善方志馆资料存放条件,加强管理,发挥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服务、开发利用等功能,立足现有基础和已具备的条件,购置相关设备,做好各种图书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归档工作,更好地满足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查阅、咨询地情资料的需要。
建立地方志办公室独立门户网站,与政府网、省志办网、其它兄弟地市志办网、相关单位网站链接,实现方志资源共享;适时将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电子数据上网发布,搭建外界了解地
5 / 6
方志的窗口和宣传地方志事业、开展工作、学术交流的平台。
(五)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
着眼于全面提高方志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修志的能力水平,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方志业务知识学习,建立与方志工作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加强机关制度建设,靠制度来管事管人,规范工作行为。
把工作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素质全面、锐意进取的地方志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