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中考作文命题趋势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兼具“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特点,在借鉴中融合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成为我们备考2008年中考作文的主要依据。
一、以纲为纲,吃透课标精神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吃透课标精神,是备考2008年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
二、以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我们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标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题意(材料)作文,都体现着以考生为本的精神,降低了审题难度,使毎位考生都有话可说。
近年最为显著的变化,是选题作文占了主流,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在材料提示或备选填充的标题中,要求考生以我手写我心,彰显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这一命题原则将贯穿于200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之中,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三、融合借鉴,凸现地方特色中考作文的命题总是相互借鉴的。
一是借鉴其它省市或地区的命题经验,二是借鉴高考作文的命题经验,在继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出新,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大特点,也是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趋势。
同时,各地的作文试题又更具地方特色。
一是指试题体现了本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二是试题内容反映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所以,借鉴创新,凸现特色将成为命题又一趋势。
可以说考生的备考,同样需要借鉴各地满分作文的特点。
考生可从“为什么这是篇满分作文”切入,借鉴他山之石,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我手写我心”注重个性化表达,为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扬帆起航!作文在语文中考中素称“半壁江山”,一“文”定试之说不再是空穴来风。
2005年辽宁省大连市的作文分值为80分,加上阅读中100字左右的读后感10分,实际写作分为90分,占卷宗总值的60%,这不能不引起考生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尤其是近年中考各门学科命题难度走低,答案“硬碰硬”的试题得分率明显提高,唯独这篇“好写”的“软”作文却难以有把握“写好”,常令考生充满悬念。
因此,及早着手对近年来各地中、高考作文试题作一番潜心梳理与分析,从中寻找规律,窥探命题走势,得出个中某些有益的启示,然后有的放矢地改进和优化考前的作文训练,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试图从题型、内容、文体、限制等四个方面对下一轮中考作文的命题走势作点探析和预测,以期“引玉”。
其一、题型的多样性。
2006年中考作文题型将进入“三国”时期,话题型、标题型和材料型“三足鼎立”之势日趋明朗。
作为近五年风行的主流题型话题作文,受其“余波”的影响,尚有一定市场。
但是随着人们逐渐从热情走向理性,话题作文不再一枝独秀。
05年高考作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直辖市都不是话题型作文,其中三市为标题型作文,一市为材料型作文。
从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分析,单一的话题型作文也不多见,而几种题型组合的题目设置方式却频出卷端。
这种“几选一”的题目设置方式,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能更充分地体现考生的主体地位,便于考生弘扬个性,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就内容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AB”式,较常见的是话题型与标题型结对,如陕西、河南、四川、海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及武汉、长沙、厦门、广东茂名、湖北黄冈等市;辽宁省和贵州省毕节地区等则是话题型与材料型配伍。
由于传统的标题型、材料型试题重出江湖且被看好,标题型与材料型联袂的情况也不鲜见,如05年吉林省卷作文(1)是以《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中的一语段为材料,要求考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作文(2)是以《清晰的面孔》为题的标题作文。
另外,长春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卷也采用这一形式命题。
二为“AA”式,如广东省卷两个题目都是半命题作文题型,题目(1)是《另一种__》,题目(2)是《我看见了__》;山西省卷“文题一”是给提示的全命题作文《翻过那座山》,“文题二”是半命题作文《(孝心、诚信、知识……)无价》;浙江省宁波市卷第一题为全命题作文《沟通》,第二题是半命题作文《__是一把双刃剑》,两个题目都没有作构思、选材等方面的提示,仅对“沟通”和“双刃剑”这两个名词作简要解释。
这种“同型选择”的命题形式,既体现了考生的自主性,又兼顾了中考筛选功能的相对公平性。
值得关注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省市(约占35%),更注重评价的公平性,一卷锁定一道题。
如05年北京市卷只提供一个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浙江省卷以“乐在其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江西省卷以《__挺胸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迹象表明,此种给题方式正呈上升趋势。
“当年看头年,中考看高考”这历来是中考命题的经验之谈。
从05年中、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预测06年中考作文的题目设置方式,“二选一”的组合式和不给选择的唯一式将平分秋色,至于题型仍将是话题、标题、材料三型作东,后两型也许会更受青睐。
其二、内容的人文性。
根据“课标”精神,中考命题必然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让考生有真言可叙,有真情可抒;也必然要求命题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现考生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
随着课程实验的大范围铺开,05年中考作文试题,也更加关注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自我”、“生活”、“情感”、“创新”构成了命题内容的四大强势板块。
1、自我类:关注个性,“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中考作文试题都可以写“我”。
其中不少题目本身就是立足于“我”命题的,如云南省卷的《我拥有__》、广东省茂名市卷的《我有我的精彩》、福建厦门市的《那一次,我读懂了__》、辽宁省大连市卷的《我问我自己》、陕西省卷的《我长大了》、海南省卷的话题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等。
一些题目虽无“我”,但是每每都与“我”相关。
2、生活类:中考命题以“我”为圆心,同时也必然要求以“生活”为半径,离开了我的“生活”,考生的个性和人性都将无法张扬。
因此,05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与考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试题都在考生“生活”的范畴之内,涵盖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活。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生活”的外延已突破了前几年有明显指向性的某一领域生活的樊篱,考生选材立意的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
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的作文试题都注明了“生活中”字样,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必须联系自己的生活。
再看05年中考作文命题,如四川省卷的标题作文《生活给我(欢乐、苦恼、自信……)》、青海省卷的话题作文“生活给我的爱”、海南省卷的《我生活在__中》等都是如此。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试题的“生活”也是多彩多姿的。
有的题目中虽不见“生活”二字,但往往出现在“提示”或“要求”中;即使整个试题中找不到“生活”,但也无不体现着“生活”,如江西省卷的《__挺胸__》,整个题目中没有“生活”这个词,但谁都知道,“挺胸”的经历和感受是绝对离不开生活的。
当然,也有少数试题“生活”的指向性较为明确,如福建省泉州市卷的《体育,让我__》、黑龙江省卷的《一堂__语文课》及河南省卷的话题作文“课外阅读”等,但由于采用了半命题和话题等形式,考生在某一领域的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思维和写作空间的。
3、情感类:《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能“表达真情实感”。
纵观05年中考作文试题无不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川省自贡市的话题作文“等待”、湖南省益阳市的话题作文“微笑”、福建省泉州市的《温暖》、湖南湘西的话题作文“渴望”、广东茂名的话题作文“倾诉”、江苏南通的话题作文“谅解”、黑龙江的话题作文“心声”……4、创新类:“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这是中考作文评价的原则之一。
05年中考作文试题大多突出了考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便于考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如贵阳市卷的话题作文“发现”,近200字的“提示”材料从“古今中外”各个角度启迪考生力求有“新的发现”;宁夏卷的材料作文,明确要求考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有“独到见解”;海南卷的话题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山西卷的《翻过那座山》和陕西卷的《跨越那道“山”》都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的翼翅,去探索“另一片天空”,去发现那道鲜为人知的“山”。
由此,不难预见06年中考作文的材料内容将更加新颖,更加关注考生的“自我”、“生活”、“情感”和“创新”这四大主题。
其三、文体的趋向性。
尽管中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限制宽泛了,但并不是说文章可以不要文体了,“文成体具”历来如此。
所谓“淡化文体”,只是文体的指向性淡化了,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自由;另外,试题对不同文体的适应性增加了。
这样,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表达特长选择最拿手的文体,最大限度地施展其才华,写出异彩纷呈的个性文章。
05年的中考作文试题,绝大多数已把文体的选择权交给了考生,“文体不限”已成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不少试题还取消了因袭多年的“诗歌、戏剧除外”的禁令,使文体全方位开放。
但是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品质考虑,中考作文试题又普遍存在着文体的趋向性,一般地,每个试题都适用于记叙类文体(指以记叙、描写为主的多样性文体)的写作。
有的试题还特指写记叙文,如05年福建泉州卷的标题作文《温暖》,就明确限定“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可见,06年中考作文记叙类文体仍将是主流文体,重视考前记叙文体的训练实在是明智之举。
四、限制的灵活性。
谁都知道,自2001年话题作文异军突起后,中考作文包括题材、文体在内的各种限制大幅减少,许多试题几乎已没什么审题障碍了。
然而这种立体的开放又给评价公正带来了负影响,宿构、“克隆”愈演愈烈,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难以得到客观的认可,人们强烈呼唤中考作文命题能有所改革。
05年的中、高考作文命题都适应了这种呼声,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原则,把“开放”与“限制”有机结合起来:1、“标题型”增加。
以往的“二选一”,一般都有一道话题作文作庄,而今的“二选一”标题型加材料型的增加了,甚至出现了不少两道全是标题型的试题,如福州省泉州市卷的两道作文题目:一是以《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二是以《体育,让我__》为题作文;山西省卷文题一是《翻过那座山》,文题二是《(孝心、诚信、知识……)无价》;浙江宁波卷的第一题是《沟通》,第二题是《__是一把双刃剑》;广东省卷的作文题目:(1)《另一种__》,(2)《我看见了__》等。
至于只命一道标题作文的试卷那就更多了,如江西卷的《__挺胸__》、广西桂林卷的《__越来越__》,安徽芜湖卷的《享受__的乐趣》、南宁卷的《青春因__而精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