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
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
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
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
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
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
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1)信息技术角度。
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
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
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
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
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
Nancy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它的极致是整个组织都会“知晓”此知识[3]。
4)市场角度。
从市场的视角来定义知识共享,有专家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知识市场的过程,正如其他商品与服务,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相信可以自此获得好处[4]。
5)系统角度。
Zhuge、Nabuco等学者利用系统思想来研究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5]。
我国也有学者从系统的层面研究知识共享,如单雪韩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外化行为和知识获取者的知识内化行为[6]。
也有学者从知识互动的角度来界定知识共享,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Nonaka& Takeuchi的观点[7]。
Nonaka&Takeuchi认为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通过共同化、外化、结合、内化四种过程产生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分享并间接使得成员与组织分享彼此的知识。
6)其他角度。
在国内,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知识共享问题近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王德禄等专家从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以及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指出最为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3个原则[8]。
孙政顺对各种信息技术如个性化研究、搜索过滤算法、分类策略、智能代理、知识挖掘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9],这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紊振杰提出了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易市场[10]。
陈力等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享机制[11]。
张庆普、李志超从企业隐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12]。
赵修为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现知识整合的实现机制[13]。
郁义鸿从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一书中对企业组织结构与知识共享的相关性、价值识别和流程再造、企业的记忆、企业结构设计和虚拟企业都给出了详尽的论述[14]。
还有不少学者,如雷玲从文化的角度对实施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15]。
112 简析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些理解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知识共享的本质属性,这对我们理解和认识知识共享的内涵有一定的帮助。
1)这些研究都侧重于知识共享的某一方面,或者着眼于知识共享的技术体系,或者着眼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没有把知识共享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也就是说没有系统地梳理影响知识共享的各种因素,所以多数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2)这些研究不够深入,有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过程,它将知识共享视同为信息沟通,这种认识显然缺乏深度。
另外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及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但并没有谈到如何建立这种文化。
是不是文化建设好了,就能促进知识共享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3)这些研究大多集中研究组织、技术等因素对构建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宏观层面功能等方面,而关于知识管理与共享对企业微观层面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相关机理等的探讨十分有限。
尤其是没有从知识共享在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整体考虑,也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知识共享,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当然也有不少观点是有相当深度的,尤其是从组织学习和系统的角度分析的知识共享是比较全面的。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内涵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多,但仍旧是不完善、不系统的。
作为知识管理最为核心的两个环节之一的知识共享,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将是十分重要的。
2 知识共享的类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知识共享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211 知识共享的主体根据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同,知识共享可分为员工间的共享、团队间的共享和组织间的共享。
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员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组织之间[16]。
根据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同,知识共享可分为员工间的共享、团队间的共享和组织间的共享。
1)员工间的共享,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个体知识共享的特点、模式及影响因素展开[17]。
例如,获取别人的经验知识,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的共享来实现。
组织的共享文化氛围、信息技术和组织的支持以及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组织信任度、组织归属感及组织宽容度等因素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效果[18]。
2)团队间的知识共享。
为了完成一些非常规的项目,可能需要组建临时团队,有时还需要聘请外单位专家。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知识共享的障碍,但是由于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知识共享容易实现[19]。
但团队成员对知识共享的预期显然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水平[20]。
3)组织间的共享。
关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从对如何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以支持这样的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如闰芬等学者在《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的观点[21]。
有学者从组织的核心职能和虚拟化职能之间的关系来出发,提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保留的核心职能与虚拟化职能之间需要知识共享[18]。
我国学者王兴元在《名牌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传播与分享研究》一文中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22]。
也有学者从企业间联盟与合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间的协同商务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如张成洪、凌卓华等学者的观点[23]。
E.G.Carayannis等学者指出,赢利组织与非赢利组织及非赢利组织之间也存在知识共享的问题[24]。
212 共享的知识类型根据共享的知识类型的不同,可将知识共享划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