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和私有制之利弊社会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品没有剩余,被迫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私有制形态。
上个世纪,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个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消失,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其政策也都像中国一样,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用“特色”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和毛泽东时代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已有本质上的区别。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是由生产资料的属性和分配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是与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说,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是与社会分配制度相联系,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财富是通过资本实现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经济上财富分配比较均匀,相差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但公有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实行公有制,形成产权不明晰,生产资料名义上是全体公民所共有,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一点上公与私的矛盾是很难处理的,大锅里的“饭”谁都想吃,而对于“做饭”的工作,及食物的来源谁都不愿意去想、去做,消极怠工、瘦公肥私现象难以避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公有制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但分配不公,形成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的产生,必然引发阶级矛盾,他的直接后果,即使不引发革命,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怠工等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对社会生产力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连美国通用这样全球性的百年企业都要面临破产倒闭,它对生产力的破坏可见一斑。
两种所有制形式在实践中应该各有利弊,如何兴利除弊,这是摆在中国人民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完全回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显然已不可能,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私有经济快速发展,已经产生有产阶级,如果不进行革命,私有资本是不可能消失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恐怕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
虽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实践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如果全面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全盘西化,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显然也存在着更大的风险。
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这是执政者不能回避的难题,也是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不应该走回头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真正的共产党不答应,全国人民不答应。
即便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经济危机中也在尝试带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化,比方美国财政部长就曾发表讲话说,“不排除将陷入困境的银行收归国有的可能性”。
国有不就是全民所有吗?美国财长能够这样说,可能他也认识到公有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消除经济危机的积极作用。
既然作为资本主义代表的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都考虑银行实行国有化,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有必要全面私有化吗?各种私有制形式的并存可能是解决公有制和私有制矛盾的有效手段,但必须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就左右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危机的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绝不会只有经济一项指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分配制度的公平,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还有民主和自由,社会生存环境和和谐稳定等都应该是重要指标。
结论是明显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行生产资料共有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差别,保证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真的是人类一种理想的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其终极阶段就是帝国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逐渐产生霸权倾向)。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化,其终极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极度繁荣,要什么就有什么)。
2.计划经济:东西太少了,国家供应,按期发票,凭票购买物资。
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由市场决定,企业自由竞争,在我国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吗?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不是说这种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或叫市场导向型经济,它本身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可以既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又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是:①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②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
⑤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①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②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③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④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⑤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是否私有,通常来说就是是否是土地私有化。
在社会主义的最初定义之时,社会主义者把计划经济设定为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
而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思想意识发展水平使计划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所以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国家就对这易特征进行一定的调整,也就是引入自由竞争体制,也就是市场经济。
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也凸显出完全市场经济的弊端,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干预,但这并没有改变其资本主义本质。
一、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关于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如果不能讲清楚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动力和效率问题,不从理论上真正解决问题,要说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上的说服力还不够充分。
从实践上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规模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这些数据大家都很清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范围在不断扩大,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从当前生产力发展、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说,似乎是公有制的动力和效率不如私有制。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说服力就不够充分。
因为按照生产力标准,既然公有制的效率不如私有制高,那么,就不应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对这个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今天社会现实当中存在的两种基本所有制。
研究所有制,在理论上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所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效率问题。
第二是所有制和人们经济利益的关系,这是公平问题,不同的所有制当然有不同的经济关系。
在发展生产力的效率方面,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公有制效率是否不如私有制。
按照生产力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在这一条上就站不住。
对所有制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经济学,有不同的分析思路。
我们先看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马克思分析所有制问题,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标准,分析论证一种所有制是不是具有高效率。
第二个思路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来分析所有制的效率,一种所有制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是高效率的所有制,反之,则相反。
沿着这两个思路就可以得出的马克思主义结论: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高效率的、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所有制就是高效率的所有制。
西方经济学分析所有制的思路也涉及两个方面,但它的思路和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是不一样的,得出结论也不一样。
西方经济学首先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一是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来分析论证一种所有制是否具有高效率,如果这种所有制能够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那就是高效率的。
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作为标准来分析所有制效率。
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决策者就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能够充分地承担责任,这样的所有制是高效率的所有制,否则,就是低效率的所有制。
也就是说,一种所有制如果能够很好地承担决策后果、决策风险,利益关系非常直接,这样的所有制就是高效率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产权清晰,而私有制的产权是最清晰的,公有制做不到产权清晰。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曾经是高效率的所有制,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由此推论出,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由高效率的所有制变成低效率的所有制,从而被另外一种更高效率的所有制所取代,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或者所有制变化的规律。
我们分析所有制的时候必须具体化,不能抽象,具体化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按照这一分析思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来看,马克思分析的结论是,按照高度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的变化趋势就是以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这成为今天资本的主流形式。
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即现代企业制度或公司制,这一点在全世界都表现出同样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所以,在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公司制、股份制毫无疑问是企业的主流形式。
这一变化说明资本社会化的性质正在不断地强化,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性质的强化,我认为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在不断增加。
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现代私有制还具有高效率,原因在于它的“公有”成分在增加,如果私有制还是停留于传统私有制,就不可能表现出今天具有的高效率。
说私有制具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说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资本组织形式的变化,强化了它的社会性质。
资本社会性质的强化,股份制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个人私有的扬弃,而更多地包含了“公有”的成分。
这里讲的“公有”和公有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这个“公有”是体现了更多的社会性,它是对个人私有的扬弃,也可以说是对单个私人私有的一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