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246+83-157357÷3×59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式都可以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2、教学例2出示例2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1题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2、练习一第2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3、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四则运算(二)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尝试自学,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467-240+129624÷3×2二、新课1、教学例3出示挂图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强调列综合算式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完成“做一做”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独立解答。
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运算法则?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四则运算(三)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培养积累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有括号于没有括号的区别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自拟)二、新课1、教学例4出示例4,学生读题问:60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完成“做一做”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四则运算(四)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例5、例6、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
2.观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
3.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出示例5(1)、(2)题学生独立解答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总结有关0的运算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出示5÷0和0÷0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有关于0的知识?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有关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量角器。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
课前准备:搜集“定向运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汇报搜集的资料指名学生汇报搜集的“定向运动”的资料。
得出:“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
教师: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教师:你们会看这幅定向运动图吗?(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1号点的具体位置。
问:要想知道1号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明确条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确定1号点具体位置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小组探索的时候,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号点所在的位置不是正好的东北方向,而是往东偏北的方向上,还要量出偏了多少度,最后两处相距多少米。
)2、“做一做”,出示: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根据图示填写并汇报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的第1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在地图上用怎样的办法比较准确的确定某城市的方向。
2、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看图,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同位交换,互相量一量,看谁填写得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练习三的第3、4题。
教学目标: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21、出示例2题目要求,并出示主体图,以要求(1)为例让学生说说教学楼在什么位置。
2、教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看图例了,那么教学楼距离校门多少米呢?学生回答。
问: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左下角的图例所示一厘米代表50米,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三段,,也就是距离150米。
3、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画出图书馆和体育馆的所在位置。
学生小组探讨,标出具体位置所在。
展示汇报绘制的方法。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距离多少米是怎么画的。
)4、教师小结画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并明确指出:在一幅图中图例应该是统一的,用同一个图例。
(二)巩固练习1、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练习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位交换,互相检查,然后订正。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