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三家综合医院推行门诊大厅不输液举措
的相关资料整理
一、目的和意义
了解国内三家综合三甲医院推行门诊大厅不输液举措后的运行情况,及推行期间的各项管理举措。
运行后对贯彻落实原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规范医师诊疗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促进作用。
曾经被滥用的抗菌药物逐渐趋于合理、规范,但远未达到理想的境地。
二、资料来源
各种网络媒体报道及期刊杂志。
三、背景
一)国外做法
普通门诊不设输液服务本就是一种国际卫生惯例。
据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及地区,都出台过类似的统一标准,不允许病人在门诊输液治疗。
在这些地区,“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术”这样一种医疗观念很流行,很少有人会主动找医生要求输液。
二)国内现状及做法
1) 观念陈旧,门槛低,漠视隐患
目前,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滥用输液及抗生素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何如此?一来,人们对输液存在一些错误观念。
输液的种种危
害与隐患被漠视,人们往往只看到输液“好得快”的一面。
不少医生也把这种错误观念灌输给患者。
二者,与国外对输液的严格限制相比,中国输液的门槛实在太低,在适应证上也放得过于宽松。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输液相比吃药而言,能够产生多达数倍的利润。
2)叫停门诊输液,任重道远
“叫停门诊输液”是纠正抗生素滥用道路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
但遗憾的是,在这一件事上,我们当下或许还并没有达成共识。
一方面,愿意像宁波市第一医院一样,牺牲自身利益,将公众健康放在第一位,迈出这一步的医疗机构还寥寥无几。
其次,作为最权威的卫生部门,在这样敏感而重要的事情上,却至今未给出权威性的释疑与鲜明的态度。
最后,这种明显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转变却没有得到来自于患者的理解。
这都说明了,要纠正公众这种错误的用药观念,依然任重道远。
叫停门诊输液的医院一家家增加,但光靠几家医院的力量始终是杯水车薪,希望有更多的医院向门诊输液说NO。
四、专家对输液风险的分析
门诊不提供输液,其实是国际惯例,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显示,注射剂不良反应率高达56.7%,静脉注射安全风险相当高。
专家把这些风险概括为五大类:
一是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发生率要远高于口服药的不良反应。
二是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个封闭的系统,静脉通道打开后,各种细菌病毒可能由此入侵;此外,输液室环境狭小,容易交叉感染。
三是输液时往往会在液体里加几味药,这几味药要是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不当,对于病患来说也会有危险。
四是输液室里一般只有护士,万一发生严重输液反应,等护士把开药的医生找来抢救可能为时已晚。
而且当这些护士忙碌起来时根本无暇顾及所有输液患者,有些病患为赶时间会自己拨快输液速度,殊不知这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五是容易造成抗生素滥用,医药费用支出增加。
五、国内“吃螃蟹”的三家医院运行之媒体絮语
A :南昌大学二附院
该院院长、心血管专家程晓曙说,这是他自己的决定。
原因有二:一是他在国外医院工作多年,亲身体验过国外对静脉输液的慎用和严谨。
二是有件小事令他印象深刻:曾有美国外宾在南昌突发疾病休克。
省里领导坚决要求给患者输液,程晓曙则坚持“病因不明不输液”。
外宾苏醒后,对他的做法予以了肯定。
B: 还有浙江杭州的邵逸夫医院
该院早在1998年起就停止门诊输液,医院也没有输液大厅。
该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捐资兴建,自建立之初,就引进美国模式管理,其顾问之一就是美国罗马琳达大学。
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早已遥遥领先。
“很多到过邵逸夫医院的人,都对我们这座八角形的门急诊大楼印象深刻。
其实除了新颖的设计之外,这幢楼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没有设置门诊输液室。
”昨天,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向记者介绍,不设门诊输液室,这是邵逸夫医院在建院初就引进的美国先进管理模式之一。
邵逸夫医院成立于1994年,创院初的很多医护人员都来自于其它医院,想要一下子取消大家早习以为常的门诊输液,这其中自然会遇到不少阻力。
“是否要开辟门诊输液室?”这样的争论出现过多次,但终被一一否决,而参与业务指导的美方院长与专家团的坚持与认真是“胜利”的关键。
蔡院长跟记者分享的两个小故事或许能让你体会到这份坚守——
为了严管门诊输液,当时的美方院长一有空就在院内转悠,看见输液的病人就问你为什么要输液?你能不能吃东西?一次,一位患者一边喝可乐一边输液,美方院长认为这名患者的消化道功能良好,完全可以吃药解决问题,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
还有一次,这位美方院长在值班室发现一名进修医生正在输液,他感到非常恼火,非得找出给他开药和输液的医生不可。
邵逸夫医院建院以来就不设门诊输液室
“你们为什么不给我挂水?一定要赶紧挂水才能快点好!”类似的病患,对于邵逸夫医院的门诊医生们来说,经常会碰到。
碰到这样的病人,医生常常要花很多时间解释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
“不少患者听解释后会表示理解。
而那些被筛查出来真正需要输液的病患,我们会开具一张门诊输液记录单,来帮他转到急诊输液。
”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说。
但仍会有一些病患不理解,有的医生还因此招致投诉。
邵方淳是该院呼吸内科的医生,他曾遇到过一位普通感冒患者,虽有轻微发烧,但抽血检查没有异常,完全达不到输液标准。
邵医生给他开了口服药,并嘱咐注意观察随访。
不料几天后这位病患又来医院,说自己的感冒已发展成了肺炎,都是因为当时没及时输液导致了病情加重。
对此,潘副院长表示,普通感冒患者在已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自身免疫力比较低下的人,会出现肺炎等继发疾病,只要按要求随诊,及时治疗即可,“绝对不应该因为这个很低比例的可能性,来让所有但当我走进邵逸夫医院的急诊输液室时,我确实惊到了:一个只有25个座位的输液区域中,仅有9个人在输液,输液者安静地闭目养神,护士则坐在输液台内观察着输液者们的情况。
一方面,医院把真正需要输液的病患筛查出来,治疗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更少的人可以让输液环境变得更舒适,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这是我对医院“叫停门诊输液”目的的理解。
人陪这小部分人输液。
”
C: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航空总医院
这个决定是著名妇产科专家、航空总医院院长高国兰教授做的。
做这个决定之前,她所带领的团队权衡了小半年。
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压力,比如医生的管理及知识更新,医院收入的合理化引导,医生向病人解释会加重工作负担等,都要提前考虑到位。
而最让医院管理方觉得不可把控的,是来自患者的压力——有的患者表示:我就要输液!短短三个月,航空总医院医务部部长江龙来已经接待了十几位一路投诉上来的患者,“有位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拍着桌子跟我吵;还有对老夫妻,妻子坐着轮椅,丈夫中风过,感觉口角麻木。
他们说自己每年都输液,感觉很好。
现在不让输液,病情严重了怎么办?我跟他说,两位都有心脑血管病,输液对预防这个病作用不大,钱花了还没效。
而且您(老头)现在口角已经出现麻木症状了,不规范的治疗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还会掩盖病情。
后来老头被我说动了,住院检查治疗了。
”
去年七月,高国兰院长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访问了多所美国一流医院,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国外很多大医院没有输液室。
“国内百姓输液治疗的观念真的要变了”,高国兰说,取消门诊输液,能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施治。
现代输液治疗是从西方传来的,而西医输液最初只针对抢救病人,应该非常慎重!
六、推行举措前期的调查
七成市民不赞同取消门诊输液
七、输液的范围
门诊不输液、无感染不输液。
取消了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并明确规定:门诊医生(除儿科、急
诊、麻醉外)不得开具静脉用药处方。
八、推行期间的管理举措
为了让患者理解医院的决策,在正式推行这项工作前,航空总医院在全院医生中推广学习“安全合理用药十大原则”;门诊大厅的电子宣传屏滚动宣讲合理用药知识;咨询台及每位医生诊室,都摆放有合理用药宣传单,供患者取阅。
九、运行后的效果
航空总医院
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实行三个月以来,事情并没有预想的“可怕”,甚至可以说是卓有成效:药占比整体下降了3个百分点,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至7.61%,药品不良反应率同比下降51%。
用更通俗的话来阐述上述数据的含义,就是患者的药费负担减轻了,用的抗生素少了,用药的安全性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