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普及,广大养殖户的养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动物疾病防控意识不断增强,防控效果越趋明显。
但是,在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由于防控措施不到位、不恰当而带来的疾病问题却仍然普遍存在,这给养殖者的正常生产带来阻碍。
因此,深入、正确分析水产养殖中存在的盲点并加以改进,是减少病害发生、促进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
一、防控盲点
1.没有注重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很多养殖户都懂得在苗种放养前清塘除泥、晒塘翻塘、消毒杀虫等,但往往忽视了养殖自身的污染,如放养密度过高、人工饲料过量投喂、防病药物滥用等,直接破坏了养殖水域生态平衡,使池塘损失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这时,只能通过换水来维持水质,这就加快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和疾病的交叉感染。
所以说,不注重养殖环境本身的生态平衡是疾病防控的一个盲点。
2.没有重视饲料的投喂技术
大多数养殖户都担心养殖对象吃得不够饱,这恰恰是导致疾病产生的盲点。
很多水产动物是集群摄食性,影响它们正常摄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
饲料日投喂量的高低与养殖对象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水质条件、饲料品种、气候、环境的变化及病害因子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但是有的养殖户在投喂饲料时只根据投放品种的数量、投饵百分率计算饲料量,或者干脆凭感觉盲目投放,而不考虑上述几个因素,甚至在一个池吃不完的饲料又捞到其他池投喂。
这样既可能浪费饲料,又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容易把病菌带到其他池塘而造成交叉感染。
3.没有注意饲料的最佳选择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饲料的质量不但决定了饲料本身的转化效率,而且对池塘环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
而目前,仍然有养殖户贪图便宜,选择一些中小饲料厂生产的价廉质低的饲料来喂养。
这就造成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饲料营养组成与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或间接地使养殖动物易于感染疾病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差,转化效率低,饲料系数高,影响了鱼类正常生长,也造成了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恶化了鱼类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病害发生机会。
4.没有注意病原生物的相对平衡
很多养殖户在水产养殖防病过程中过分依赖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不管养殖对象有没有患病或患的是什么病,就赶快泼洒长期习惯使用的硫酸铜、灭虫精等杀虫药、抗菌药进行杀虫杀菌,却没有意识到动物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也不知道病原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或环境中,单纯靠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非但起不了大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水产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相对平衡,同时还可能错过了防病治病的最好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这也是疾病防控的一个盲点。
二、改进技术
1.改进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和生态环境的调控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而使养殖水体本身生物环境受到破坏,大量残饵、粪便、生物尸体无法及时降解,造成水体污染。
因此,要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
生物修复即是向水域中投入特殊生物功能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
如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能
迅速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消除水中的氨态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单细胞藻类的营养源,促进硅藻、绿藻等优良藻类的生长,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同时也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促进底泥中的氮和磷的释放,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当水中形成有益菌的优势时,还可以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抵制其他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袭。
另外,还可以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从而降低发病率。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工厂化或循环水养殖中使用生物转盘、生物包等),可以人为地维持水体中微生物种群的平衡,修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养殖。
2.采用科学合理的投喂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把投喂量控制在恰到好处的水平是减少疾病感染、实现养殖成功的最重要技术之一。
所以,应当根据水温、水环境、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等因素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保证养殖动物吃饱吃好,不浪费饲料,不造成环境污染。
这样既能保持养殖对象旺盛的生长机能、良好的食欲和消化能力,维持投喂量和水体生态、排泄物正常代谢之间总体上的平衡。
3.选择营养全面的绿色水产饲料、饲料添加剂
能否给予养殖对象均衡的营养以及饲料在水中表现出的物理形状(如黏性、弹性)都会影响到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生长速度,例如用粉头饲料现场搅拌成团状饲料来投喂,饲料会有一定的散失,对水质的污染较颗粒饲料严重。
因而要根据养殖对象的食性最大程度地选用散失少、营养全面、转化率高的绿色饲料,尽量满足养殖动物的生长、生理需求。
饲料添加剂一般要选用微生态制剂,因为微生态制
剂成分是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促生长因子,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
4.控制致病生物的存在水平
许多水产养殖的病原(致病生物)都是条件致病菌。
当池塘水体没有恶化,池塘底质没有沉积过多的残饵、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生物尸体以及有害物质、病原细菌和病毒粒子时,基本上保持着平衡稳定的状态。
但是当应激性环境条件发生时,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会入侵和繁殖,当达到甚至超过阈值,养殖对象就会暴发疾病。
所以,水产养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相对数量是引起水产养殖中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暴发的关键,只要控制住养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就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主要措施有:减少应激反应,避免乱用抗生素、杀虫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