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礼仪:生日礼仪1.“三朝”与“九朝”是指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与第九日。
“三朝”这天要给婴儿洗澡,谓之“洗三”。
一是洗去污垢,二是从小习水性,成长过程中不怕水鬼之类,保一生平安。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摘艾蒿等草药煎水,请有经验的老婆婆为婴儿洗澡,谓之“洗三”。
洗毕,用姜片、艾叶团擦拭婴儿的关节,再用葱敲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义。
然后,用多个煮熟去壳的鸡蛋在婴儿的全身滚来滚去,说是为婴儿润肤。
滚完的鸡蛋送给街坊邻居的小朋友吃,谓之吃“滚胯蛋”。
“滚胯蛋”很多人都争着吃。
因为人们认为,吃“滚胯蛋”是财运和福气的象征。
“三朝”这天,主人为庆贺自己“升级”(当了爹娘),得了“千金”(指女儿)或“公子”(指男孩),总要大办宴席。
用以款待前往祝贺的亲朋戚友,这叫做“做三朝”(或“做九朝”)。
各房亲人前往赴宴叫做“吃三朝(或九朝)饭”。
当然,前往赴宴的客人是一定要送礼物和红包的。
当然,婴儿出生的当天或第二天,做爹的一定得带上“万子鞭”和礼物前往岳父家报告喜讯,称为“报喜”。
告诉岳父母大人其女儿生了孩子,并祝贺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婆。
并且告慰岳父母大人,母婴均安然无恙,让他们不必牵挂。
“万子鞭”是在进岳父母家门之前在路边或地坪里燃放的,是“报喜”第一程序,同时通过燃放“万子头”鞭炮,可晓明街坊,其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外婆了。
岳父母大人得知自己得了外孙子(或外孙女),定会喜得合不拢嘴。
接着,岳父母杀鸡打鸭,招待女婿。
饭后,岳母会将早已准备好做外婆的礼物整理好,准备前往女婿家,看望和打点女儿和外孙子。
七仙湖周边“打三朝(做外婆)”总是少不了这么些礼物:三五套婴儿穿的内衣外服、鞋帽、摇篮、架笼子(木制的学步器),甚至婴儿用的尿布片儿也准备了一大堆哩!女儿“坐月子”要吃的母鸡(7-8只),鸡蛋(200-400个),面条,荔子、桂圆、墨鱼、红枣、红糖等补品。
岳父母挑着这些礼物送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儿,照顾外孙,叫做“送三朝”。
外公外婆“送三朝”的礼节如今仍在七仙湖周边地区流行,吃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但送去的摇篮和架笼子被现代新式摇篮和“学步车”代替了。
2、婴儿“出窠”出窠本来是指小鸟长到一定的时候由其鸟公鸟婆带出鸟巢练习飞翔、认路、捕食等巢外活动,期以今后离开父母能独立生活,经得起风霜雨雪的磨练。
婴儿“出窠”指婴儿满月之后,由其父母带去外婆家认亲戚。
据说经过出窠这么个程序之后,婴儿长大后不会忘记外婆那边的亲戚。
更不会忘记祖恩。
另外,孩子从小就能出远门走亲戚,身体接受了锻炼,将来会健康强壮;人生道路上将会风雨无惧,独立生活能力强,经得起生活的磨难。
出窠这天,婴儿的父母要给他(她)好好打扮一番。
穿戴一新,还在婴儿的双眉之间(印堂处)擦点黑锅烟灰,有点像包黑炭之威风。
一路上可避妖驱魔,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另外,这一点还是个装饰打扮,白嫩的额头上一点黑点,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到了外婆家之后,外祖父那边的亲戚朋友都会聚拢来,抢着亲吻他,弄得婴儿啼来大人笑,好不热闹。
外公外婆在一边看了,乐得合不拢嘴,杀鸡打鸭,采办丰盛的筵席,款待亲朋戚友。
大舅二舅满舅轮回请客,九天九夜不撒席。
真可谓添丁之喜为大喜呀!在外婆家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出窠”回家这天,外公外婆、舅父舅母还要打发婴儿的红包、衣服、糖果糕点之类。
出门时,抹去婴儿额头上的黑点,俗称“去黑”,再点上一个朱砂红点,表示观音菩萨施了法术,寓意走向光明与幸福,一生平安。
除了打发红包之外,七仙湖区的农家另外还赠送又大又圆的“糍粑”(用糯米做的),上面用红曲写字,或用红纸剪字贴在上面。
多为福、禄、寿、喜之类。
预祝婴儿及全家生活圆满,前程似锦。
得到的糍粑越多越显富贵。
婴儿的父亲挑着满满的一担“打发”,“闪唧丫唧”,婴儿的母亲抱着孩子一同回家。
爷爷奶奶老远出门迎接,见了孙子回来,喜得合不拢嘴。
连忙接住孙子,一边张罗着把那些糍粑大部分分发给亲朋戚友,街坊邻里。
其意义是:一来分享孩子家人的幸福和喜悦,二是吃掉婴儿的不幸和灾祸。
这样,婴儿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就会逢凶化吉,茁壮成长。
3、“做华周”即为婴儿满一周岁做生日贺酒。
生日那天,举家忙碌,操办筵席,为其庆贺。
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
特别是婴儿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带着丰盛的礼物、怀揣红包来喝酒,欢天喜地坐大边(坐上座)。
宾主济济一堂,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吃罢酒席,婴儿的父母在桌子上摆满各类物品,诸如文具、食品、玩具、书籍、劳动工具(模型)……等等,让孩子自己去抓取。
用以试探孩子的志趣和爱好。
如果孩子首先抓到笔和书本,表明孩子今后喜欢读书学习,将来是文化人的料;如果先抓到劳动工具,表示孩子今后是做工的料;如果最先抓到食品,表示孩子是个只懂得吃喝享受的人……这就是流行于七仙湖区的婴儿“抓周”仪式。
其实,这只是大人们的一种取乐方式罢了。
没有任何人能规定,孩子长大成人后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只能看他自己后天的奋斗与磨练了。
满周岁的孩子一般也开始咿呀学语、慢慢学会走路了,也可以辨认家人和一些物品了。
平时生日:七仙湖区当地人民过生日习惯沿用农历(阴历或古历),很少用公历(阳历)来过生日的。
孩子过完周岁后直到十九岁,再没有像过周岁生日那么隆重的了。
就是满二十岁,也只是家人或同学朋友一块过一过,没有大吃大喝的习惯。
4、“百家衣”旧时,农村因受佛、道教思想影响极深,又因医疗卫生知识不够普及,农村的小孩尤其是幼婴儿养不活而夭折的可能性极大。
为了表示小孩儿命很轻贱,父母常给孩子冠以“狗伢子”、“牛伢子”、“虎伢子”等低贱动物的名称来称呼。
大概是因为狗,牛,虎之类动物很贱,但身体很健康,不生病痛的缘故吧。
做父母的不像现在把他们当成“小祖宗”,而是像对待小和尚似的。
因此,他们为孩子向东家讨一块碎布,西家要一块布角——称作“讨百家布”。
母亲用讨来的不同色泽和质地的碎布(“百家布”)剪成多种几何图形(多为小三角形或菱形或正方形),拼接成一件小孩适穿的衣服(外衣或抱巾),俗称“百家衣”。
民间普遍认为小孩穿上此“百家衣”,就像佛门传递给小和尚穿的“百纳衣”一样,虽然补了又补,但能得到佛门菩萨的保佑,又可得到“百家”祖灵的护卫。
这样,被民间普遍认为的妖魔鬼怪就不敢侵害年幼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一生顺利,长大成人。
并如同佛门弟子一样,无疾无病,健康高寿。
此习俗反映出民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总认为孩子夭折是妖魔鬼怪坑害所致。
却不知是因饮食卫生不周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从而一味地指望道教佛教等“神灵”的保佑。
结果往往延误了治疗时机而痛失爱子(女)。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类颇具迷信色彩的思想意识已随着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日益淡化了。
小孩大人身上一有不适,便去求医问药,而不再指望什么“神灵”的庇护了。
值得重视的是,旧时的“百家衣”拼奏规则,做工精细,经穿耐用,图案新颖,色彩斑斓,别致玲珑,百看不厌,着实是一种难得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旧时还有戴银项圈和“百家锁”的习俗,今日能见者不多了。
5、中年人生日关于成年及成年人“寿诞”(即“生日”)的话题,七仙湖区的城乡人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些俗语:“女长十八足,男长三十六”。
做生日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进,女做满”等习俗。
“女长十八足,男长三十六”,意思是说女孩子到了十八岁时已发育成熟已成年了,可以找婆家出嫁了。
而男子到了三十六岁还有发育成熟的时光,因此可以晚娶晚育,即使到了三十六岁结婚也不为迟。
这一习俗比旧社会里的“指腹为婚”或“童养媳”进步了许多,但与现时《婚姻法》有相抵触的地方。
这种旧时习俗应该改变。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说的是已婚男女在庆贺诞辰时的习俗。
一般而言,当男子进30岁时不大搞庆寿活动。
而妇女到了满30岁这年要大庆30岁寿辰。
因为在当地民俗习惯中,“男子30藤上花,女子30藤上瓜”。
30岁的男子才进而立之年。
正是事业起步与发展时期,正如瓜藤上才长出的花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时间还早着呢!正是“挑得一担起,放得一担落”的黄金时代,大有前途。
这时候做生日大寿,会被人们嗤笑的。
而女子满30岁时,由于生儿育女,家务和生产劳动拖累,昔日的黄花闺女已不再青春亮丽,甚至有点未老先衰的迹象,趁还年轻时享受一下生日的快乐与亲友的祝福;同时也是丈夫和婆家对儿媳待人处事的一种肯定,对婆家做出贡献的一种褒扬。
因此,妇女30岁生日寿诞时要大摆宴席,节目也多,显得特别隆重热闹。
“男长三十六”,男子到满35周岁的这天,要隆重庆贺。
因为男子生日流行“男子做进忌做满”。
据说,男子做生日“做进(算虚岁)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源于旧俗。
因为自古以来汉民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
男子打理外边的生产或生意,挣钱养家糊口,一家全靠男主人得力。
因此,男子按虚岁做寿--即所谓的“男做进”,它意味着一家以男子为主的生产(生意)天天有长“进”,月月年年都会“招财进宝”,事业节节高升。
男子36岁生日刚过去四年。
就迎来他一生值得庆贺的生日--四十寿诞。
经过二十余年的学习、工作与创业,获得了知识,得到了爱情,建立了家庭,成就了事业,也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作为一个男子汉,在这个人生的阶梯上也该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了。
于是女主人便亲自出面,从头到脚,先把丈夫收拾打扮一新(置一身新衣服),俨然是个“新郎官”。
然后显尽殷勤,把生日宴席办得异常的丰盛。
酒肉飘香,高朋满座,吹吹打打,气氛热烈。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对自己丈夫这么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以最全面的评价和肯定;另一层含义是夫妻恩爱,互帮互助。
并希望丈夫再接再厉,勇挑重担,继续掌管好全家的学习、生产、生活等全面工作,再创事业辉煌。
当地民间有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显然,这是对男人魅力的夸张,同时也是对女人不公平也不科学的评说。
但这对一个有事业追求的男人来说是一个极有正面意义的鼓励与鞭策。
四十来岁的男人性格稳定,三思而行,经验丰富,左右逢源,只要坚持努力,在事业上就很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
6、50岁生日愿做50岁生日的人较少,大概因为人过“半百”逐年变老的缘故吧!当然没有人愿意服老啊!所以大多数地方的人在50岁生日时,一般少做或干脆不做。
七仙湖区流行一句俗话说:“老来无力,只夸原日(ni)”。
人活到60岁70岁,体力衰退,疾病上身,只好停止干重一些的体力劳动,休养身体,安度晚年。
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或聚在一起与年轻人聊天。
常常谈起他们年轻时在生产劳动,为人处事方面的体会以及凡人轶事。
往往于兴奋处便眉飞色舞,笑逐颜开。
有些老年人喜欢善意地劝勉或教育年轻人,但部分年轻人听不进道理。
反而讥笑道:“老来无力,只夸原日”。
年轻人的意思是说“那些老年人老了,不中用了,还管别人的闲事,动不动就摆老资格,用老一套经验来教训别人,只怕自己当年也没多大能耐哩!就算本事上得天,也已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