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红色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剑河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设治,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3月建立人民政权。
其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东经108016/—109004/,北纬26021/—26056/。
距州府凯里55公里,西距省城贵阳210公里,南距黎平支线机场130公里,北距湘黔铁路镇远50公里。
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从境内经过。
全县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7乡5镇,301个村7个居委会。
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25.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8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5%(苗族人口占63%,侗族占30%,其他少数民族占2%)。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级贫困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电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淹没剑河县土地面积44.25平方公里,涉及全县9个乡镇80个村,320个村民小组,6561户32083人。
剑河县城和柳川、南加、南寨、南哨、革东等5个集镇需整体搬迁复建。
新县城于2004年10月10日正式破土动工,2007年4月实现整体搬迁,整个县城建设规划面积为168.88公顷(近期),规划总人口20290人(总户数4509户,其中自建房676户)。
2010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2043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十五”期末增加9033万元,是“十一五”期末的4倍。
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小,多年来一
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二、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一)基本情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黔东南州的土地上曾四次留下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足迹。
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经过剑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934年8月红军由江西开始长征,分两批过剑河,第一批为六军团,称先遣队;第二批为一军团、九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及中央纵队,称中央红军。
约4万余人,经县境12个乡镇和121个自然寨。
第一批在军团长肖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政委王震等领导下率17、18两师共6个团9000余人,1934年9月23日由锦平瑶光进入剑河县南加,渡江北上,25日至凯寨,受湘西李觉部阻击,24名红军牺牲。
红军回师渡江西移,26日晨又于大广坳遭桂军廖磊部伏击,145名红军牺牲。
军团首长当机立断回师北上,经高下柳、平鸟、大高丘出三穗、镇远,经剑河县6个乡镇33个村寨,28日由岑松镇的塘脚入镇远县,历时6天。
第二批称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率领下过境。
一军团由林彪、聂荣臻率领,5军团由董振堂、李卓然率领,3军团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9军团由罗炳辉、何长工率领,共10个师31个团计4万余人。
1934年12
月18日,分左右两路进入县境,右路3军团、5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由锦平瑶光进入南加;左路1军团、9军团从黎平高洋、榕江的朗洞进入九荡、高定、柳哀等地。
从21日起陆续离开县境,27日走完。
地点由九脸、巫溜、南脚三地分别入台江县的大田角、反召和革东镇,然后由塘脚入镇远的报京。
历时10天。
经剑河县8个乡镇88个自然寨。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驻过老县城(今柳川),今城关电影院即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住址。
红军在剑河广泛开展了革命宣传活动,并以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爱护百姓、打富济贫、民族平等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全县各族人民。
人民从红军的身上看到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
很多群众积极主动地为红军作向导、搭浮桥、挑担子、筹粮食、补衣服和救护伤病员等,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红军过境在本县发生大小战斗4次,死亡169人,病故21人。
建国后,有的乡村修复了红军烈士墓,县人民政府在谢寨、凯寨、大广坳建立了红军战斗纪念碑。
(二)重要事件
里格搭浮桥:193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五日)红六军团从锦屏的河口渡乌下江西行进入剑河县南加堡,准备渡江北上与红三军取得联系。
次日清晨,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在里格用木船、木排、门板等物绑结在一起,搭成一座五十来米长的浮桥,横渡清水江,前往剑河境内的磻溪乡大广与右路部队会合。
凯寨战斗:1934年9月25日,红六军团在南明凯寨与湘军第九师五十五旅、桂军第七军第十九师发生激战,因敌军提前埋伏,占据有利地形,使我军在此役中牺牲了24名战士。
但敌军也遭受重创伤亡五十余人。
大广坳战斗:9月26日凌晨三时许,经过一天激烈战斗,又在崇山峻岭中急行了近一夜的红六军团,在盘溪乡大广坳一带遭遇桂军二十四师堵截,红六军团的五十二团、五十四团为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北上与之发生激战。
此役由于敌军占据有利地形,我军伤亡惨重。
有145名战士在此役中壮烈牺牲,其中有赵雄团长等指战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战旗也倒在了战场上,现战旗还藏于遵义会议纪念馆。
大广坳现立有当年参加战斗的肖克同志亲笔题辞的“大广坳红军长征战斗遗址”碑文一块,记录当年战斗事迹。
大广坳战斗是红军过贵州境内最壮烈的一次战斗。
在大广坳战斗中,红六军团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由于五十二、五十四团英勇奋战,牵制了敌军,消灭了大量敌人,使敌二十四师元气大损,从而确保了军团主力安全大转移。
至此,湘桂两军妄图通过南北夹击歼灭红六军团于凯寨至大广坳一带的阴谋宣告破产。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红军非常重视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1934年12月24日,红军总部进驻剑河县城,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向各军团政治部主任发出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
示》。
指示指出:最近我军经过之地,地瘠民贫,苗民甚多,各部队更应向战士详细解释,严格督促。
一、明确传达与执行本部对苗民指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
二、山田牛少,居民视牛如命,绝不应杀牛。
土豪的牛要发给群众,严厉处罚乱杀牛者。
三、加强纪律检查收容队工作,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开展斗争,立即克服一切侵犯群众、脱离群众行为。
毛主席赠衣食:毛主席随军行经剑河中都时,正值隆冬天气,有一位衣服穿得很破烂的苗族老太婆怀抱一个小孩,因饥寒交迫,倒在路边。
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脱下身上的毛衣,连同自已的粮食和一条被单,一并送给这位苗族老太婆,老人感激而去。
这是全县各族人民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
此衣现存遵义会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