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地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12-11-01T09:32:11.3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20期供稿作者:庄徐荣[导读] 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重点强调的方面,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
庄徐荣福建省泉州培元中学362000
摘要: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重点强调的方面,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
文科地理高考,有不少涉及读图能力考查的题目,很多学生在遇到地图问题时都一筹莫展,对地理的空间定位十分不准确,结果导致失分太严重。
文中,本人从地图学习的重要性、培养策略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图能力地理高考构建心理地图
一、地图学习的重要性
1.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应用的能力,既是地理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的地理学习的四个能力之一——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就是你能阅读图文信息,同时能提取图文所蕴含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及成因等。
基于对此理念的理解,要求在地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生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
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高考复习应试的需要
福建自主出卷以来,每年地理高考试卷一定会有大量的地理图像出现,不乏有地图。
而且第37题37分的地理综合题,一定是以地图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地图的认知,来获取地理信息,以调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运用地理原理。
如2011年,12个选择题当中有四张地图,37题以美国西部海岸的地形图出现。
2012年高考地理,37题以长三角地区的地形图出现。
要熟悉地图,掌握地图的应用,以方便在应考过程有一个大概的空间定位,方便调用已有地理知识,实现对地理现象和原理的分析,达到体现考查地理学科能力的目的。
二、地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一目了然地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从而学好地理。
2.构建中国、世界地图心理地图
在大脑中构建一幅 “活”的地图和地球模型,即心理地图。
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
它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演变和发展主体的反映;它又是一种记忆表象,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长远的地域知识认知。
心理地图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构成表象,就可以分析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
高考考查的地图必定是选择中国或者世界的某一个小区域进行题目的设计,因此要对中国和世界地图进行最大程度的熟悉,甚至是背记。
可以由一个总分的思路分步骤地进行。
本人以中国为例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总体认识中国。
①利用形象记忆定位。
中国政区图是第一个要掌握的图,在考试中经常用到我国的各大省区、省会城市、位置、简称和轮廓,可通过形象记忆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黑龙江可以想像成一只由东往西走的大恐龙,云南是小恐龙,陕西是一个在作揖的明朝官员,福建是斜的平行四边形,山西是一个竖直方向的平行四边形,西藏是一个儿童的生命锁等等。
②利用经纬线贯穿定位。
可抓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北回归线,30°N、40°N 、90°E 、100°E 、105°E、110°E 、120°E等来构筑中国地形的基本骨架,每个交叉的方格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借助多媒体工具和板图,课堂上的不时提醒学生看图、找图,并指导看图的方法。
如:30°N穿过中国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州湾;110°E穿过内蒙古高原东部、阴山、黄土高原、秦岭、巫山、雷州半岛、海南(海口)。
③利用相互之间的关系相连定位。
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我们可把山脉比喻成“骨”,把地形区当作“肉”。
在上图中找出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然后在山脉与山脉交汇处形成相应的地形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相互之间的定位。
第二个阶段:分区分步骤认识中国。
高二文科生在高二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区域地理,按要素、按分区学习。
这个阶段要抓住“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这三个是关键。
每一个大区学习之前,都要对本区的经纬度、海陆位置、轮廓进行较深刻的认识。
比方说学习东北地区,按照位置、地形(地形特点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特点、成因及其对河湖、植被、农业等方面的影响)、河湖(水文水系特点及其成因)、植被(特点及其主要成因)、工农业(特点、发展区位、主要优劣势分析)、交通(形式及其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等)、城市等主要地理要求进行系统认识,结合在图当中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熟悉地图、运用地图,达到以图释文、以图解题的目的。
这样一来,有了前面第一阶段学习框架,犹如中国的骨架,现在附上这些地理要素,就像骨架上附上了血肉,这样一幅活生生的中国地图就出现了。
要做到指向哪个位置,就可以立即反应出来这是在哪里、有什么(主要地理要素)、为什么(一些重点问题的原理原因分析)。
这样下来,方便学生对练习或者高考题目中的地理问题进行知识的再现、迁移,可以更准确地回答。
每一个大区要进一步精确该区域各地理事项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整理该区域的地形、大气环流状况、气候、植被、洋流、城市等情况,关注这一年来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这些特征在解题过程中脑海里自动浮现出的对解题产生实际帮助的地图,是在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将解答试题所需的地理知识重组并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在脑海中而形成的“脑图”,即心理地图构建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