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张 旭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摘要 本研究采用纵向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考察了51名三岁半不同语言能力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3岁半到4岁之间,汉语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语言能力超常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难以确定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

关键词 幼儿 错误信念 语言能力分类号 B8441 问题提出随着对儿童心理理论(T oM )研究的深入,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对心理理论发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

这是因为:首先,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推理系统对自身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行“阅读”,并由此对他人行为做出预测和解释的社会认知能力。

而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表征外部世界及内部意识的符号表征系统。

无疑语言为理解他人及自我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最有利的工具;其次,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都在学前期取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这提示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

此外,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对众多被试开展的研究都显示,他们在一系列心理理论测试任务上的表现均与其语言能力显著相关[1][2][3][4]。

可见,儿童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不过现有研究多是在英语或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语言与心理理论二者本身与其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有研究范式和假设还有待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作进一步检验。

此外,已有针对学前儿童的相关研究大都是横断性的研究,缺乏纵向追踪研究,也很少考虑到被试的语言能力变量。

因此,对语言能力超常和普通语言能力儿童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语言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动态关系。

本研究的被试是3岁半的汉语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标志幼儿表征性心理理论获得的核心能力是将错误信念归于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及区别外表真实的能力。

,本研究致力于考察学前期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与西方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幼儿一般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对二者的相关有何影响等问题。

我们的假设是,学前期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跨语言文化的普遍性;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一般语言能力在发展中密切相关;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51名幼儿,其中男孩29名,女孩22名。

实验前两周,采用华东师大主修的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的言语智力分量表对150名三岁半幼儿施测,参照相应的年龄组常模,将测验粗分转化为标准分数T 分,麦卡锡测验中,T 分=63分,即各年龄组的90百分位点。

根据首次测试时的一般语言能力测试分数对幼儿进行分组,选取T 分≥63的26名幼儿组成语言能力超常组,接受首次测试时的平均年龄41.6个月(年龄范围34-47个月,S D =3.5个月);随机选取T 分<63的幼儿25名组成普通语言能力组,3张旭,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特殊教育学。

E -mail :elodzhang @ 。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71期)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N o.5,2006(Serial N o.71)首次接受测试的平均年龄为40.5个月(年龄范围34-45个月,S D =2.6个月)。

五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测试时,普通语言能力组被试因各种原因流失3名,最后48名幼儿的数据为有效数据。

2.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一般语言能力测量:华东师大主修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国修订版的言语分量表,其中包括“图画记忆”、“词语知识”、“词语记忆”、“词语流畅性”和“反义类推”五个分测验。

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国修订版指导书指出,该分量表的稳定性系数为.82,分半相关系数为.94,说明该分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韦氏量表言语I Q 和麦氏言语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64。

错误信念任务:呈现意外转移故事的彩色图片(27×39cm )两套(每套4张组成一个故事,分别用于两次测试),内装丝巾的薯片盒一个(用于首次测试),内装小布熊的牙膏盒一个(用于第二次测试),内装卡片的饼干盒一个(备用)。

2.3 实验程序本研究测试分两次进行,每个幼儿分别接受两次一般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任务的测试,中间相隔5个月。

每次测试约进行20-30分钟。

在幼儿熟悉的游戏室,由同一名女性主试逐一施测。

使用专门的记录表记录幼儿反应,每次实验后幼儿选择一枚喜爱的卡通贴纸作为礼物。

一般语言能力:在六个月里,对每个幼儿施测两次麦卡锡言语分量表,由于两次测试相隔时间较长,练习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大。

分别记录两次测试的原始分数(即测试粗分)。

错误信念任务:幼儿每次完成两个错误信念任务,分别为一个意外转移任务和一个表征变化任务。

意外转移任务:主试用图片向被试展示整个故事情节(第二次测试时采用结构相同,但故事人物、被转移物体和转移地点不同的故事):“这是妹妹,她有一个布娃娃,现在妈妈叫她,她把布娃娃藏在这个篮子里,然后出去了,现在妹妹不在这里了,哥哥进来了,他想和妹妹开个玩笑,把布娃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了这个盒子里,布娃娃现在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妹妹知道吗?对,不知道。

现在妹妹回来了,她想接着玩布娃娃。

”确定幼儿听懂故事后依次问下列问题:(1)记忆控制问题:“妹妹走的时候把布娃娃藏在哪里了?”(若幼儿表示不知道,则提示:篮子还是盒子?)(2)事实检测问题:“布娃娃现在实际上在哪里?”被试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后继续下面问题。

(3)信念问题:“妹妹以为布娃娃在哪里?”(4)行为检测问题:“妹妹会先到哪里找布娃娃?”以上信念问题和行为检测问题答对各记1分,得分范围0-2分。

表征变化任务:主试拿出薯片盒(第二次测试时采用内装小布熊的牙膏盒)问被试:“你说说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幼儿回答薯片后(若儿童表示不知道,改用备用的饼干盒),打开盒子,拿出内装的丝巾给幼儿看,然后把丝巾放回,恢复盒子原状,依次提问:(1)表征变化问题:“在老师没打开盒子前,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2)信念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某某现在进来,让他看这个盒子,不给他看里面的东西,你猜猜看他会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检测问题:“现在你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了吗?”通过了检测问题的被试,表征变化问题和信念问题答对各记1分,检测问题不计分。

得分范围0-2分。

上述两个任务得分范围共0-4分。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表1显示了两次测试中两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上的表现。

表1 两次测试中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和一般语言能力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n错误信念任务平均得分M (S D )首次第二次一般语言能力平均得分M (S D )首次第二次超常组男13 1.85(1.14) 3.38(.96)49.38(6.04)53.77(8.67)女13 2.25(1.14) 3.00(1.29)53.15(10.89)58.23(11.95)普通组男14 1.57(1.02) 1.71(1.38)36.50(5.36)48.57(9.37)女8.63(.74)1.63(1.19)32.50(7.67)40.38(7.31)・27・《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71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幼儿的错误信念任务得分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粗分在第二次测试中均稳定提高;所有测试中,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在两个项目上的得分都高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

此外,首次测试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随机水平(t=-3.510,p <.01),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的得分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569,p>.05)。

第二次测试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1.160,p>.05),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5.37,p <.001)。

以幼儿错误信念任务得分为因变量,首次测试的2(一般语言能力)×2(性别)UNI 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F(1,43)=9.21, p<.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3)=.75,p> .05);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43) =4.65,p<.05);对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语言能力组男女幼儿的表现有显著差异(F(1,20)=5.27,p<.05),男孩的表现好于女孩;而语言能力超常组男女幼儿的表现无显著差异(F(1,23)=.78,p>.05)以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为因变量,6个月后第二次测试的2(一般语言能力)×2(性别)UNI ANO2 VA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F(1,44)=17.70p<.0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4)=.43,p>.05);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44)=.17,p>.05)。

3.2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和一般语言能力的交叉—滞后相关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两次测试间隔的6个月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整体表现从低于随机水平提高到随机水平,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则从随机水平提高到随机水平以上,为了考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向,我们参考Eron和Huesmann等人[5]提出的交叉———滞后组相关程序的研究方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方向。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两次测试中错误信念任务的表现(分别标为T oM1、T oM2,下同)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分别标为L1、L2,下同)之间的相关见图1,在相关分析中我们使用了一般语言能力测量的粗分,因为粗分不仅可以反映给定年龄言语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可以反映其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注:3p<0.05,33p<0.01图1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和一般语言能力的相关系数在评估因果关系的方向时,最有意义的发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即上图中沿对角线所表示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

如果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那么第一个变量与时间上滞后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