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学生也千差万别。
学校教育要看到差别,重视差别,认真分析,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他们各得所需,从而健康、和谐地发展。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本人努力地进行分层教学的探索,现将具体做法和感悟总结于后,以求教于行家。
一、摸清学生“家底”,做好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逐个了解学生,掌握其爱好与语文学习的基本状况是分层教学的“良好的开端”。
怎样才能摸清学生家底呢?可以通过聊天、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观察学习习惯、不同形式的语文素养测试等方式。
通过这些详细的调查,语文老师就可以弄清全班学生的“家底”,进而将他们归类分等,通过日常接触中的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智力状况以及性格、爱好、理想追求、意志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也相当重要。
二、阅读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酒量高低不等。
如果在酒宴中,斟酒者无视酒量差距而“等量齐观”,海量者不能尽兴,不胜酒量者可能烂醉如泥,承受不起。
斟酒者会因此而受到双方的埋怨。
阅读教学也一样,语文老师要把握学生“量”的深浅,有分寸地设计教学。
对于优等生,语文老师不能只作一般性要求,还应有“高人一筹”的目标。
例如学习散文,语文老师既要像要求中等生那样要求优等生:能有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诵散文;能整体把握散文内容和
思想感情;能领会写法、概括主旨;能理清作者思路。
还要有超出中等生的地方:能赏析精美段落,佳词佳句;能深入意境,想像作者所营造的境界;能作相应的模仿写作;能对作者和其散文品头论足,作有主见的评价。
对于后进生,语文老师就该适当放低门槛。
当然,放低也是应有分寸的,不能是一厢情愿,一味地使后进生下滑、下降。
放低要求是为了从实际出发,让后进生在学习中不至于失去信心、失望、放弃,而是为了让后进生有信心参与学习,继而经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学习散文,我只要求他们读通顺,掌握重点字词,能理清结构,领会大意和作者的感情即可。
阅读教学,老师常常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反馈学习情况。
课堂提问时,发言的机会给优等生、中等生,也给后进生。
当然提问的问题难易深浅应适应于学生的层次。
如果是回答同一个问题,后进生只要能够切题、不跑题,沾着边儿,谈到点子上就给予鼓励,给予激发,充分肯定其“独立思考”了。
中等生需要准确一些,还要完整。
优等生则只有能考虑全面,考虑得深刻,表达周全、清晰,才给予表扬,肯定其“思维缜密,见解独到,有深度,有价值。
”
三、作文教学中的分类指导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
学生们的性别、生理、心理、成长经历、生活环境、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和习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对自我的感受、认识和评价也可能不尽相同,
所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不一样。
所有的这些“不同”,均会反映到学生的作文中,会影响、制约他们作文的内容和形式。
那么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就应该针对种种“不同”,有所侧重,指导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作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他们发挥最佳的写作状态,写出最理想的作文。
比如七年级学生习作,同样是以“我参加了劳动”(可填夏收、秋收、清扫校园、植树等)为题,要求后进生:交代清记叙文的要素;按一定顺序写出劳动情形;书写要工整;字数在400—500之间即可。
要求中等生在后进生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描写一下劳动的场面;书写要规范、大方;字数在500字以上。
要求优等生则更进一步:开头和结尾要照应,用议论点出自己参加劳动的心情、感受、意义之类;描写劳动的文字要详细,并渗透劳动时的心情;书写要规范、美观;字数在600字左右。
作文批改也该循着学生的种种“不同”经历和对他们分层次提出的要求,并作为各自评价标准,衡量其作文态度和评判其作文等级。
四、辅导时的分层教学
辅导时间更是分层教学的合适时机,便于操作。
我在下班辅导时就针对他们的不同疑问而作深浅不同的分析讲解。
比如同是诗歌内容的辅导,对于优等生,我给他讲朗诵的更高层次怎么做,赏析诗歌从哪几点把握;对于中等生,我给他讲诗歌
的写作背景、意境、大意和情感;对于后进生,我只给他讲诗意和主旨。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真正实施起来需要语文老师的责任感、事业心,没有对工作的激情、对学生的这份真情是断然不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分层教学进行探究,为新教改工作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