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分析与综合 答题步骤
0 1 0 0 sin 0 cos 0
cos sin 0 Rot z , 0 0 1 0
0
sin cos 0 0
0 0 1 0
0 0 1
0
3)变换矩阵连乘顺序:相对基础系--从右向左,相对运动(当前)系--从左向右 2.求分别位于两个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
1
三、平面运动链的结构综合
1.求图的环数和周长 (1)结构综合(全转动副的低副运动链) 1)自由度计算公式: 3n 2 p 1 (n-活动构件数,p-低副数); 2)运动链结构公式: 3 n 1 2 p 1 3n 2 p 4 (n-所有构件数,p-低副数); 3)环数、所有构件数、运动副之间的关系: L p n 1 ; n 4)环数计算公式: L 1 【n杆运动链】。 2 (2)图论基本知识 1)图:有一系列边和顶点组成的相互连通的网络【G】; 2)顶/节点:图中两边连接点【 Vi /V】; 3)边:两顶点之间连线【 eij /E】; 4)同构:两个图具有相同的关联矩阵; 5)周长:构成环的边数。 2.画不同构的图及图所对应的运动链 (1)构图原则 1)两顶点之间只能用一条边连接; 2)顶点数V=构件数n,边数E=运动副数p; 3)图中不能有三角形结构(运动链中桁架的交换图的子图); 4)图中各边只能在节点处相交,不能交叉(一定是平面图); 5)连接变数多的节点放置在图的上方; 6)外环尽量长,图形按顺序组合。 (2)图与运动链的交换【前一图的顶点对应后一图的边】 1)图中:顶点-运动链中的构件,边-运动副; 2)变换图中:顶点-转动副,边-构件。
T
2 3 nz oz az J1 1 (2)由 2 求 ( 为移动副时按以下算法) J J T n 2 2
nx n 2 y T = n nz 0
ox oy oz 0
ax ay az 0
px py = n o a p pz 0 0 0 1 1
5
n
o
0 n
a
0 n
4
3.手臂变换矩阵的表达式雅各比矩阵 n J 或 0 J
1 (1)微分变换法:由 n T 求 J1 ( J1 为转动副时按以下算法)
nx ox n o y 1 1 2 y nT 2T nT = nz oz 0 0 i j k
p n px nx i p o px ox i p a px ax py ny j py oy j py ay nz k
ax ay az 0
px py = n o a p pz 0 0 0 1 1
pz 1 i 1 j 1 k
pz 2 i 2 j 2 k oz k pz 3 i 3 j 3 k az
3.画出机构的杆组图 (1)杆组分类【 3n 2PL 0 】 n=2 Ⅱ级杆组(双杆组) PL = 3 n=4 Ⅲ级杆组 PL = 6
II级杆组 III级杆组 (2)机构的结构分析原则 1)首先,从远离原动件的部分开始拆分; 2)试拆时,先试拆低级别杆组; 3)每拆完一个杆组,剩余的部分仍然是一个完整机构。 4.指出机构的级别 以机构中所包含的基本杆组的最高级别命名。
T
J2 n z oz a z 0 0 0 (2)得出 n J = J1 J 2 【6*2】 0R J n (4) 0
0 0 n
0 n J R
T
4.求关节的平衡力矩 (1)根据已知写出力的矩阵: F Fx Fy Fz M x M y M z (2)得出 1 n J T F 【2*1】 2
ny nz o y oz a y az 0 0
p n p o p a 1
五、变换方程式
1.画出已知的变换关系 0 1 2 2.各坐标系间变换矩阵: 0 n T 1 T 2T 3T 3.反向则求逆
n 1 n
T
3
六、操作臂运动学
1.建立坐标系 (1)杆件的几何参数 1)杆长 ai --关节轴线间公垂线长【代表杆i】【+】; 2)扭转角 i --两关节轴线的交错角【 】。 (2)操作手关节变量 1)移动关节--线位移 d i 【绕杆i, ai 1 ai 为正】; 2)转动关节--角位移 i 【沿杆i, ai 1 ai 为正】。 (3)连杆连接的描述 1)首末连杆: 关节1是转动关节-- 1 可变,称为关节变量--规定 1 0 为连杆1的零位。习惯约定 d1 0 ; 关节1是移动关节-- d1 可变,称为关节变量--规定 d1 0 为连杆1的零位。习惯约定 1 0 。 2)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 旋转关节i,仅 i 是关节变量,其他三个参数固定不变; 移动关节i,仅 d i 是关节变量,其他三个参数因定不变。 (4)连杆坐标系(各杆分别固接一个坐标系,与基座固接记为 0 ,与关节i固接记为 i ) 1)中间连杆: zi :与轴i共线,指向任意; xi :与连杆i的公垂线重合( ai ),指向关节 i 1 i ; yi :由右手法则规定, yi zi xi ; oi :轴 zi 与 zi 1 交点(相交时),或 di 0 处(平行时) 2)首末端连杆 0 与 1 ,即 a0 0 , 0 0 当第一个关节是旋转关节时, d1 0 ; 第一关节是移动关节时, 1 0 。 (5)连杆坐标系所对应的连杆参数 ai 沿xi 轴 zi zi 1 测量的距离 ;
A
(3)齐次变换公式:
A p B R 1 0 0 0
pB 0 B p A A B ,即 p B R p 1 1
A
pB0
Px 1 0 0 0 1 0 A Py E B P A A B A A 1) 平移坐标变换: 即 BTrans Px , Py , Pz B R I p p pB0 , 0 0 1 Pz 0 1 0 0 0 1 ij cos ik 0 cos ii cos cos ji cos jj cos jk 0 A A A B x , 2)旋转坐标变换: pB0 0 p B R p ,即 Rot cos ki cos kj cos kk 0 0 0 1 0 0 1 0 cos Rot x, 0 sin 0 0 0 0 cos 0 sin 0 Rot y , sin cos 0 0 1 0
一、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计算机构自由度,并正确选择原动件做标记 (1)自由度计算公式:【 F 3n - 2PL - PH 】 (2)注意事项 1)复合铰链:【m个构件(m 3)在同一处构成的转动副,则算m-1个低副】 2)局部自由度:【某些构件具有局部运动,并不影响机构运动的自由度,-1】 3)虚约束:【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1】 2.高副低代 (1)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触轮廓均为曲面: 过接触点作公法线,在线上找出两曲线在接触处的曲率中心 O1 、 O2 , O1 、 O2 演化为 转动副。 (2)两接触轮廓之一为直线: 过接触点作公法线,在线上找出两曲线在接触处的曲率中心 O1 、O2 ,O1 演化为转 动副, O2 演化为移动副。 (3)两接触轮廓之一为一点: 过接触点作公法线,在线上找出两曲线在接触处的曲率中心 O1 、 O2 0 , O2 与该点重 合, O1 、 O2 演化为转动副。
A A B (1)求p点在 A 坐标系下的坐标: p BT p
(2)求 A 坐标系下两点之间距离: r 3.求齐次变换矩阵的逆,写出相应元素
x2 x1 y2 y1 z2 z1
2 2
2
B (1)方法一:利用齐次变换矩阵的特点求逆-- A BT
i 绕xi 轴 zi zi 1 旋转的角度 ;
di 沿zi 轴 xi 1 xi 测量的距离 ;
i 绕zi 轴 xi 1 xi 旋转的角度 。
2.写出各连杆的变换矩阵
si 0 ai 1 ci s c c c s d i i 1 i 1 i s i 1 (1)连杆变换通式: i 1iT i i 1 si s i 1 ci s i 1 c i 1 di c i 1 0 0 1 0
A RT
A T B R
nx n A y T (2) 方法二: 直接齐次变换矩阵求逆--设 B nz 0
0 ox a x
pB 0 1
A
oy oz 0
ay az 0
px nx o py A x T , 则B ax pz 1 0
下关节设置(后置模式) i 1 杆件号i 关节变量 1 1 2 2
0 1 2 (2)手臂变换矩阵: 0 T 2T 3T nT 1 n 1 n
ai 1
di
cos i 1
sin i 1
T
(3)运动方程:
0 p n0 R n p 0 1 n 1 1T q1 2T q2 nT qn 0 0 0 1 0 0 0 1 表示末端连杆的位姿 n, o, a, p 与关节变量 q1 , q2 , , qn 之间的关系 0 n 0 n
2
四、位资描述和齐次变换
1.写出齐次变换矩阵 (1)点的齐次坐标: A p px p y pz 1 【4*1的列向量】坐标系 A 中任意一点p的坐标;
T
A (2)齐次变换矩阵: B T A
A B
R
A
0 0 0
pB 0 A A B 【4*4的方阵】,则有 p BT 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