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二、新媒体传播三、个案探讨四、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一)总体说明(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一)总体说明课程目的:1)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讨论网络新闻传播问题;2)帮助大家找研究题目;3)介绍比较规范的研究规则和论文样式。
人民网现在传媒大学设立面向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新闻和传播优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大约是6月截止,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
希望大家也能参加。
课程范围:课程名称是“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国外的新媒体研究范围极广,我们的大致覆盖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新媒体研究三大部分和领域,其中核心领域和关注焦点是新闻传播。
在网络和新媒体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跨领域和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但是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与新闻传播的关联和侧重。
我们课程的重点阅读也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希望大家重视。
一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学习背景,原本接触这些内容不多,觉得进入和熟悉有难度,不知如何下手。
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要读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书目,要具备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背景情况,然后在进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时,就会有依凭和联想。
知识和阅读相对有欠缺的同学,希望抓紧补课。
课程书单:——指定教科书:邓炘炘著《网络新闻编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金梦玉编著《网络新闻实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课程推荐的其他阅读书籍:-- 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本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 [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英文版。
--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未公开出版】。
-- 邓炘炘著《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彭兰著《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汉奇“《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序”,/GB/40647/40651/35 83848.html。
闵大洪著《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闵大洪的博客/mindahong/。
2004年以来每年网络传播年度总结文章。
最新文章“中国接入互联网15年”,5月2日发表。
人民网“传媒频道”,/GB/index.html。
新华网“传媒频道”,/newmedia/。
新华网“传媒频道”不但自身内容丰富,而且还内含中国记协网<中华新闻传媒网),包括了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国家顶级新闻奖项的详细评选内容和资料。
孙正一、柳婷婷,《2000:中国新闻业回望》,每年推出一篇总结文章一直至今;刊载在《新闻记者》杂志上。
请大家查找下载全部文章,在/上有。
这是一个大致把握近年新闻传媒业界主要大事的梳理。
——研究生同学推荐其他网络传播理论和业务的书籍:传播学:理论研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 2007年。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人类传播理论》 [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教科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和坦卡德,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据说还有传媒大学出版社新版本《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现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修订本,约2008年版。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网络传播研究:概论类《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彭兰著新华出版社《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络新闻学》杜骏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吴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数字化生存》,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他:《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网络传播伦理》钟瑛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王军编著,群众出版社 2006年6月《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 [美]帕夫利克周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殷晓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新闻采写:《报道如何深入》张志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全能记者》凯利•莱特尔[美]朱利安•哈里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美)特德•怀特著《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传媒研究:政治、技术等:《解读广播: 曹璐自选集》曹璐著《新闻与政治幻象》W•兰斯•班尼特<w•lance Bennett)著杨晓红王家全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传媒协同发展论》张晓锋王新杰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作者:马赫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走进英国大报》《走进美国大报》。
等《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美]罗杰•菲德勒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小结:基本阅读——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史<集中在当代中外新闻史方面,包括广播电视);传播学<在概论性教科书阅读基础上,再深入某一方面);社会、传播研究方法书籍;网络新闻与传播方面书籍等。
两个小作业:——尝试搜集过去五年来的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大事记,有近及远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排列出,以新闻性事件为基本核心,可以适当扩大和辐射到其他类别事件上。
——围绕着你本人研究兴趣和课程论文议题,搜集并列出有关传播学、网络新闻和新媒体传播的图书和网络线索,开列出阅读书单和网络研究资源线索,下次上课前上交,我们课上评议,也要请同学介绍。
要求既要有一定的丰富度,又要简要集中。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不是主要听讲,而是自己阅读和思考,这对于大家可能是新的东西。
从哪里开始?本课研究的学术关注层面微观<狭义)新闻学主要关心新闻技能,编辑部内部的能力,采写编评等。
从这里扩大一点,中观新闻学扩大为新闻内容制作流程、新闻机构管理、新闻事业经营<广告、发行等)、以及新闻业的辐射影响<公共关系)等。
国外比较纯粹的新闻学院<系)的专业教育一般涵盖了中观新闻学的方向和内容。
宏观新闻学关注新闻机构<新闻事业、新闻行业)等是在社会中存在和运行的,这就引出了新闻业和其他社会部类的交互关系问题,于是有了新闻体制研究、新闻法规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等,这些就进入了与传播学交叉的领域。
国外传播学研究则比宏观新闻学的关注覆盖更为广泛,涉及和渗入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
因为,人们发现社会的存在是靠传播来凝聚的,各种信息交换和各种互动关系都是传播,所以才有一切皆“传”的说法。
国内的传播学研究目前至多还集中在新闻传播,也就是宏观新闻学研究的层面,没有扩大到无限广阔的场域中;同时,其他外来学科的人还没有特别有意地进入传播领域,认为它还主要是媒介人的天地。
我们这里说的新闻传播为重点的研究和关注,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我们研究的聚焦范围是中观和宏观新闻学的层面。
当然,大家也可以研究微观新闻学层面的网络传播问题,如标题的制作,网络评论的词语表达规律等。
但是,当你细微地观察,并努力从中提炼出要点和规律性概括时,你就必须上升到高一点的理论层面上来分析和论证。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对新闻体制和新闻学理论、媒体理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新媒体与网络设施研究等有一些基本了解。
新闻学理论研究网络新闻,以新闻研究为开始和基础。
何谓新闻学理论研究?关注新闻实践,新闻行业,新闻媒体功能,新闻传播的社会角色,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体制,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多重交互关系等的广义研究活动的理论和成果。
我国对“新闻学理论”的理性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各种新闻理论概论书和专著中。
但是。
基本的思维框架和原则起点基本是一致的。
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新闻业的整体作用和位置的概括总结,以《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1947年)为代表。
这是美国对自身新闻运行多重关系的思考和分析。
这本书至今是美国大学生的阅读书目。
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等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9年>现则并不多提。
新闻业的理论研究至今是零碎和肤浅的。
难度在于,新闻活动是基于传媒进行的,但传媒的情况极为复杂,各个载体的覆盖和延伸边际广大而模糊。
从新闻传播史来看,大众新闻传媒从书籍、杂志到报纸,再到<电影)广播、电视,再到网络。
所有这些大众传媒的出现,都不是一种替代或者挤退效应,而是部分叠加,再加上扩容增量。
这一过程中,还曾有一个显赫的新闻电影。
电影的主体逐渐变成艺术性的,但是纪录片、故事片、艺术片等电影形态,以变化了的形式融入电视和其他媒介。
这些都使得大众传媒内容的整体情境极为复杂。
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在各自媒体中的分额和比重和重要性,并不相同。
报纸是“最典型”和“最纯粹”的新闻媒介。
所以称为“新闻纸”。
新闻杂志是半书、半报的整合体。
广播的新闻性顶峰时大约也没有超过30%,现在则更小。
电视主要是娱乐媒体,网络则是生活媒体,新闻传播在网上只占很小的份额。
这是首先要提醒大家。
所以,提醒大家,做一个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一定要缩小范围,要聚焦。
怎样剥离,怎样界定,都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