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符号互动论(米德)..ppt课件
符号互动论(米德)..ppt课件
因此其本质就是社会互动。社会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符 号互动,即人类相互之间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3.符号互动的的主体、客体与解释性行动
• 社会中各主体(行动者)之间进行互动时,其针对的对 象(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意义是符号互动的产 物。
• 他将客体分为三种:物质客体,社会客体和抽象客体。 虽然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对同一社会 的成员来说,他们所遇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 义的,正是通过这种共同的理解与定义,通过“移情”, 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同一客体的意义,人们的互 动才得以进行。
1.社会行为与符号定义
• 他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 性,也强调内在的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的行 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 符号在完成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符号使人 们能预先知道他们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能够期待未来将 来发生的互动过程;符号使人们在互动发生之前调整各 自的行为或选择某种行为;符号还能使人们评估自己的 行为对他人的结果以及人们之间行为的结果,因而大大 促进了合作性活动。
•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 米德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自我从社 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 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米德所发表的关于人类行为、 互动和组织的观点是社会科学中关于符号互动的大部分 现代阐述的概念基础,因此人们常把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简称为“符号互动论”。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发展有三个阶段: (1)投射阶段 (2)主观阶段 (3)射出阶段 →库利的同情反省方法;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4.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⑴思维(精神)是一种人们在头脑中定义客观事物的过程, 是人类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区分并消除与环境 不相协调的行为方式,并找出能实现协调目标的行为方 式。
2.心灵、自我与社会
• 自我: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观念是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自我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产生 于个人的社会经历;自我是一种过程,产生于自我反省、 反思的活动中。
• 自我(self)又可以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主体我与 客体我的统一与对立性的综合体。主体我(I),也称 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 形成的我。客体我(ME),也称社会我,是经过社会 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2.情境定义托马斯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情境定义。
人们对于客观环境都有自己的主观定义。(强调主观因素 的作用)
情境的社会定义对于个人人格和人生观的产生的重要性。
情境的社会定义与个人定义的冲突。
四、米德的互动论
Mead, George Herbert [1863 - 1931]
•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美国古典实用主 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社会哲学家,现代社会心理学 的奠基人,符号互动论的创立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社会互动论的来源与传统
1.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亚当·斯密:(1)镜子→库利的镜中我
(2)同情: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打开 社会交往的大门 大卫·休谟:(1)镜子;(2)同情 2.詹姆斯: (1)习惯 (2)自我:①物质我 ②精神我 ③社会我 ④纯粹的 我 (3)社会我: →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社会我)
五、布鲁默概括的互动论的三个特征
1.研究对象:社会现实 • 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实,它
既不是由人的心灵创造(唯心主义),也不是永恒固定 和静止的(实在主义),而是变异的,由活动着的人们 不停地创造,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而表现于世的。
2.符号互动 • 行动:人的行动总是有目的的,而且是针对他人的回应,
• 心灵自与社会的三个基本公式
心灵=生理性冲动+反映性冲动 互动为心理的本质 微观
自我=主我(I)+客我(ME) 互动为自我的本质 中观
社会=自我+他人
互动为社会的本质 宏观
3.儿童自我的形成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 A.嬉戏阶段:角色意识的形成、模仿
B.群体游戏阶段: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预 期性、稳定性、普遍性
• 所谓的解释性行动就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解释和在这种解 释基础上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构成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就 是由这些解释性行动组成的,包括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
4.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
• 布鲁默的理论与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传统功能主 义将社会视为一种结构,认为人的行为是这种结构的必 然产物,宏观的社会结构决定着人们的活动,人的行为 与行动无关[人是被动者];他认为,社会结构只不过 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活动情景,为人们解释其所处的情境 提供一套固定的符号,参与并影响了人们的行动,但是 社会结构和组织只不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每个人的行为 都受行动者自己的控制,人是有选择能力的。[人是能 动者]
⑵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研究。 ⑶强调社会科学理论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Cooley, Charles Horton [1864 - 1929]
1.镜中我的概念:
2.他认为“镜中自我”由三个阶段构成:
A.感觉阶段,即我们所想象的的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 象,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 形象的评价,是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C.自我反应阶段,即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 觉。
3.首属群体:人性的养育所(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里 和其他类似社会群体)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Thomas, William Isaac [1863 - 1947]
1.《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的方法论
由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合著的《波兰农民》是社会 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托马斯的 研究特点,也代表了美国社会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在此 之前,美国一向存在着坐而论道的社会学(库利是这一 方面的代表)和社会调查两种传统,理论学说和经验研 究一直是彼此分离的活动。托马斯批评了不做经验研究 却宣称提供了可靠知识的常识性社会学,批评了为尽早 达到眼前实际目标而把研究局限于零星观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