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大海的歌 (共2课时)|人音版(简谱)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大海的歌 (共2课时)|人音版(简谱)

大海的歌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一、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二、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四、能发挥想像力,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教学建议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本课可围绕大海的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此课之前,可提示学生在课前预备制造大海声响的物品。

在聆听、表演后做“大海”的练习。

三、编创歌谣可培养学生编创意识,有能力的学生可自行改编歌谣,但节奏要准确,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条件。

教材分析1.歌曲《大海摇篮》《大海摇篮》是一首具有民歌风的少儿歌曲。

2/4拍,宫调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较有规律的节奏似平静的大海般摇荡,配以抒情的旋律、诗一般的歌词,歌唱了少年儿童心中美丽的大海。

第一部分,童年的回忆。

很有特点的两个起句中前倚音、切分音的运用,似大海轻柔翻动的浪花,委婉的音调留恋地歌唱曾经给予人们童年欢乐和幸福的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

第二部分,情感的抒发。

衬词“啊”在高音区起句,由于出现新的因素,旋律明朗、振奋,更为抒展,使人感到大海的宽阔,与前段的柔美形成对比,歌唱了大海是历史的见证。

陪伴人们走过今天,走向明天。

随后旋律又变化再现了前段的音调,与前段呼应看,形成全曲的统一,歌唱出更加美好的催人向上、奋进的音调,最后在结束句的全曲最高音上渐弱结束。

2.管弦乐《海上风暴》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是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戏剧配乐选编而成。

诗剧《培尔•金特》以挪威民间传说为题材。

剧情为: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放浪无羁而又耽于幻想。

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惟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了爱情。

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他拐走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第二天就抛弃了她,独自在山中游荡。

后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又爱上了山妖的女儿,遭众妖凌辱与折磨,几致丧命,幸而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

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日,旋又去森林冒险。

奥萨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

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奥萨听着儿子漫无边际的海外奇谈,溘然长逝。

失去母亲的培尔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

几年后,他在摩洛哥经商致富,因在航海时,海船突然爆炸,他的财产也全部毁灭。

培尔又混入阿拉伯人部落,谎称先知,骗得众人的尊敬和信赖,并与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相爱。

后来培尔辗转来到美洲,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成为百万富翁。

经历了种种冒险之后,培尔漂海回国,途遇风暴,船只沉没,他又变得一贫如洗。

这时,培尔•金特不禁想起了自己忠实的爱人索尔维格和自己的家乡,而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

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索尔维格的怀抱里。

格里格发挥了他的巨大想像力和精细的构思,以挪威民间音乐为依据并运用高超的管弦乐技巧,生动而精确地以音乐描绘了剧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

为《培尔•金特》(OP.23)戏剧配乐共23曲。

其中包括每一幕的前奏曲和舞曲等器乐曲12曲以及独唱曲、合唱曲等。

因为戏剧演出极受人们欢迎,于是,1888年作者从中选出4曲编成第一部管弦乐组曲(OP.46)1891年作者对整部戏剧配乐做了修订,并另外选出4首乐曲编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海上风暴》为第二组曲的第3曲,《培尔•金特回故乡》,又名《海上风暴之夜》。

这一曲选自戏剧第五幕间奏曲。

描写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小快板,单主题,二部曲式结构。

乐曲开始,先由木管呈现主题。

弦乐用震音伴奏,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两个不同性格的动机将乐曲的戏剧性气氛不断地推向高潮。

乐曲中部,长笛、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演奏半音阶构成的旋律。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上下翻滚的音型为之伴奏,描写海上的惊涛骇浪,气氛十分紧张。

从第22小节开始,大鼓、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用震音奏出低沉的音响,进一步烘托了呼啸的狂风和充满恐怖感的电闪雷鸣。

预示了船桅杆被狂风折断,船体破裂的险情即将来临。

随后,高音声部奏出好似飓风般的音响由弱到强,一切消失在风暴中。

海上风暴渐渐平息了,音乐变得越来越宁静,木管孤寂单调的长音象征海船沉没后的寂静,培尔•金特死里逃生,形影孤单,定音鼓沉闷的音响表现了他忧心忡忡的心境。

3.歌曲《海》《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

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

歌曲为3/4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很有规律,其旋律前两乐句一伏一扬,第三、四乐句各自形成起伏,使得歌曲的旋律似大海的波涛,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

这五个音的旋律充满了吟唱性,质朴无华。

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又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

这首短歌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4.歌曲《云》《云》是一首抒情的儿童歌曲,3/4拍,五声D宫调式,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幸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这首歌自创作以来,一直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久唱不衰,可以说是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中的典范。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第一课时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律动: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大海摇篮》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歌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的心情怎样?2.复听歌曲,边听边用笔画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感受。

3.将歌曲、乐曲相比较,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三表演《海》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范唱录音。

提示: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2.听录音,用手拍节拍,心里默唱。

然后有感情地读词。

3.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进行跟唱,用手臂表现歌曲的起伏。

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

4.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可借助手势调整歌词倒字带来的音准不正确。

5.随着教师像唱词一样唱歌谱,视学生的演唱能力,一句或一小节唱歌谱。

教师适时加入手势提示高低。

一二遍即可,不可久唱。

四课堂评价活动:五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第二课时一律动:聆听《大海摇篮》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海上风暴》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曲。

提示:这段音乐告诉我们大海有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样?试着模仿其中的一个声音,让同学们相互评价。

2.复听。

边听边用笔划线条表示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编创与活动1.这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练习。

它以大海为主题,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物品,如:桌子、盒子、盆、纸、身体、吹气、喊叫、模仿声音、打击乐等各种方法制造声响,使学生的创造综合在一起,形成生动的大海。

2.此练习可分小组或集体进行。

先命题是早晨的大海,还是暴风雨中的大海,每个人可先做一种声音,其他人逐渐加进来,后加入的同学要注意大家的表现中缺少什么样的声响,尝试加入的效果,不理想可更换。

三表演《云》教学基本要求1.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教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即教师拍三下(拍手、点手心、点手心),学生便会跟上。

边听边感受节拍的强弱。

2.复听录音范唱。

提示: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3.听录音或教师范唱,轻轻地跟唱歌词,教师注意纠正字音,使学生正确地演唱歌曲。

4.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编创动作。

提示:编自己的动作表现云。

5.随着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四编创与活动1.这是一条编创歌谣的练习,也是巩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节奏练习。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练歌谣,看图填词,看歌谣中缺少的词应填写什么更合适。

分小组进行,学生可讨论,并进行编创。

2.将填写完整的歌谣读给同学们听,边读边拍,看哪一组最准确。

五课堂评价活动: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