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评估与临床案例分析步骤
心理健康得概念
心理活动过程一致(知—情—意)统一、有效(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内容与环境相协调(应对与适应)客观、真实(观察与比较)心理特征保持稳定(动态发展)常态、趋势
(发展性)
健康与不健康得限界
个案心理障碍分析程序
1) 求助者一般情况与背景信息得收集
2) 求助者资料得归纳与分析
3) 探明问题产生得原因
4) 心理测验得运用
5) 健康水平与社会功能得评估
6) 心理问题得分析与推论
7) 心理诊断得形成
8) 咨询目标得确定
9) 咨询方案得制定与实施
10) 咨询效果得评价
心理问题评估得基本步骤
第一步:收集求助者得一般情况与背景信息
身份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经济…
外观与行为得总体印象:相貌、衣着、姿势…
当前得主要问题
求助者得感受与态度
个人成长与既往经历
家庭与社会关系
第二步求助者资料得归纳与分析
一、资料归纳
(一)咨询得主要内容
社会功能: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环境适应
心理活动: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
对象得态度与感受、求助得动机
强度:感受越深刻、求助动机越强烈、咨询效果越好内容:目标面向心理—有效,目标面向处境—失败(二)当前得社会功能状况及应激水平
家庭关系与社会背景
咨询师得感受与态度
年龄相容:双方得年龄与经历相适宜
性格相容:双方得性格与价值取向没有明显得冲突。
内容相容:求助得问题与咨询员得知识与技能相符合
二、资料分析:
(一)对象得选择
人格无明显缺陷
智能基本正常或接近正常
言语交流无明显障碍
真正有强烈得求助动机
能与咨询员进行有效得情感交流
能相互接纳,无明显得个性或价值冲突
能面对自己得心理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二)转诊处理
有明显得精神病性症状;
有严重得人格障碍或攻击行为倾向;
与咨询员有明显得价值观念冲突;
咨询内容超越咨询员得专业范围;
求助动机不明确或不强烈;
与咨询员之间有咨—客以外得关系;
(三)心理问题性质得判断
心理问题(一般与严重)
神经症性心理障碍心理诊断
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咨询范围得确定
咨询得目标(近期、中期、远期)
咨询得策略与技术
咨询得方式与约定:时间、地点、费用、意外
第三步、探明问题产生得原因
一、常见原因得类别
1、生物学原因
正常生理变化:生长发育、月经周期、衰老
脑与躯体疾病:外伤、感染、中毒、代谢障碍
2、社会性原因
战争、变革、恐怖事件、疾病流行、文化、道德
3、心理性原因—认知因素
反应性:事件发生以后—受辱、受挫、重大损失;
预期性:事件发生之前—面临竞争(如:考前);
广泛性:多个事件同时或连续出现;
二、探明心理问题原因得途径
1、精神分析途径:潜意识冲突
2、行为主义途径:反射—行为—学习
3、人本主义途径: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受挫/不能满足)
罗杰斯:自我实现得需要(受挫/不能满足)
罗洛、梅:存在感与自由选择(意志与责任感丧失)
4、认知途径:认知—情绪—行为
5、生物医学途径:遗传、损伤
6、社会文化途径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教育、生活
社会稳定状态:动乱、冲突、变革、信念
社会支持关系:团体、亲友、家庭
第四步、心理测验得运用
一、常用得测验工具
1、心理卫生综合评估
CMI、SCL-90、SRHMS(自评健康)、CBCL(儿童行为)2、生活质量评估
QOL、GWB(总体满意)
3、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LES、DSQ、应付方式、社会支持
4、家庭关系与功能
家庭环境、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家庭功能、婚姻质量
二、心理测验得运用
1、抑郁相关问题评估:SDS、HAMD、GDS、CBQ(认知偏差)
2、焦虑相关问题评估:SAS、HAMA、IAS(社交焦虑)、STAI
3、认知与人格评估:认知偏差问卷、负性自动思维检测、MMPI、CPAI
4、自我意识与自尊评估:自我描述、自我与谐、自尊量表、缺陷感量表
5、心理控制源:内—外控制源、婚姻控制源、精神卫生控制源
第五步、心理问题得推论
一、查找心理问题得核心症状
主要问题与主要症状:心理诊断得逻辑推理、确定就是否适合心理咨询与转诊查找核心症状:对精神障碍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二、操作步骤:
(一)识别主导性症状
一般心理问题:情绪烦恼
神经症性症状:感知、情绪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妄想、行为紊乱。
(二)具有典型意义得心理行为表现
起病形式:急性—缓慢
病程进行:进行性、发作性、间隙性、周期性
双极性(交替发作)
症状表现:重复出现、交替出现、持续增加
功能缺损:职业、生活、人际关系
缓解期:症状消失否?功能恢复否?
(三)值得关注要点:
求助目得与行为
目得:就是解决主要症状/次要症状?
行为:就是主动求助/被动求助?
态度:急切?诚恳?痛苦?
对心理症状得自知程度
对症状得分析、辨认、控制能力
对心理障碍得自我评估
人格方面得自我评估
心理诊断得形成
*一般心理问题:
1、与应激相关事件关系密切:时间、程度、内容
2、情绪反应恰当:性质、强度、持续时间
3、人格完整:周围关系
4、无严重行为障碍:日常表现
*严重心理问题:
1、有明显得应激事件诱发,内容反映应激事件:时间、程度、内容:可有危机性(严重)得现实冲突
2、不仅有情绪障碍,常常症状有泛化,可有某些神经症性症状,但持续时间短,不固定。
性质、强度、持续时间
3、人格与现实检验能力完整,处理周围关系能力下降
4、可出现某些行为障碍,不造成严重后果。
*神经症性心理障碍:
1、与应激相关事件有关:时间持久、内容多样化、神经症性反应为主既(非危机性也非道德性)
2、症状多样性:个性因素突出、自控能力降低、症状迁延持久,反复波动;
3、人格无缺损,但周围关系亲密度降低
*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1、与应激相关事件关系不密切
2、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3、幻觉、妄想、行为紊乱
4、行为障碍显著-----社会功能缺损。
5、人格改变-----人际关系破坏。
区别诊断三原则
一、正确区分正常得心理活动与异常得精神活动。
(一)一致性原则: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
1、性质:诱发事件—心理活动;环境因素—心理活动;人际关系—心理活动;
2、强度:创伤性、适应性、广泛性
3、时间:紧急(急性)、延迟(亚急性)、持久性
(二)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过程内部保持一致。
认知—情感—行为
(三)稳定性原则:一定时期内心理特征保持相对稳定。
心理问题得常见类型
精神症状与诊断得关系
精神状态得表现:就是否已构成精神障碍
1、心理学标准:
(1)、心理活动之间得相互协调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与环境之间得统一性与可理解性
(2)、个性心理特征应具有得相对稳定性、就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3)、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能被社会所接受,符合正常精神活动得均数
2、社会学标准
(1)、精神痛苦。
(2)、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学习能力、社会道德能力
初步诊断中得鉴别技巧
心理诊断原则
病因诊断优先(病因优先)
有明确病因得以病因诊断为主
急性事件>迁延事件>不明事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严重性质优先(性质优先)
精神病性>神经症性>一般心理问题
先前障碍优先(时序优先)
同等程度得障碍以先出现者优先诊断
咨询效果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