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五)近代——现代时期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5月8日,丧权辱国的清朝为维护统治,成立皇族内阁。
为获得列强支持,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商办铁路出卖给列强,引发全国保路运动,四川同盟会顺势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昌新军革命党趁机起义。
10月10 日,武昌起义成功,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建立中华民国。
各省先后宣告独立,成立军政府。
11月27日,四川宣告独立,撤销道制,保留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
12月22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大汉四川军政府处决,清朝在四川的统治彻底覆灭。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在内外胁迫下,孙中山与清政府内阁总理袁世凯议和。
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正式退位,并宣布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正式结束。
次日,孙中山辞职。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3月12日,大汉四川军政府与重庆蜀军政府在成都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省行政长官为民政长;道行政长官为观察使,县行政长官为县知事。
将现设有直辖地方之府、直隶州、直隶厅,现设散州、散厅,均改称县。
至此,省、道、县三级制确立。
2月,四川恢复道制,废除府、州、厅。
划全川为川西、川东、上川南、下川南、川北、边东、边西等七道,以道领县。
改成都府为成都县,改汉州为广汉县,四川省政府、川西道均驻成都县。
广汉县属川西道。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4月,边东、边西两道划归川边特别区域,由四川省节制。
5月23日,北洋政府颁布《省官制》、《道官制》、《县官制》,规定省行政长官改称巡按使,道行政长官改称道尹。
6月,川西道改为西川道,川东道改为东川道,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下川南道改为永宁道,川北道改为嘉陵道,广汉县属四川省西川道。
护法运动时期,云南、贵州两省护法军滞留四川,军费激增。
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2月,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兼任四川督军。
7月,发布《四川靖国各军卫戌及清乡剿匪区域表》,将全省划分为11个卫戍区域,主客各军就地分防,分区卫戌,并按各军就防区域划拨当地税款作为军费。
次年4月13日,发布《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改卫戌区域为驻防区域。
驻军逐渐控制防区政权,形成防区制,四川省各级政权名存实亡,进入军阀夺防混战时期。
广汉县属川军邓锡侯部防区。
中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2月,北洋政府改川边特别区域为西康特别行政区域。
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和《省政府组织法》,建立省、行政区、县和市三级制。
8月18日,国民政府将管辖各地方军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开始北伐战争,混战中的四川军阀为巩固和扩大地盘,纷纷表示承认国民政府,同意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蒋介石先后任命杨森部为第二十军,刘湘部为二十一军,赖心辉部为第二十二军,刘成勋部为二十三军,刘文辉部为第二十四军,邓锡侯部为第二十八军,田颂尧部为二十九军。
广汉县为第二十八军防区。
改编后的四川军阀仍然互相夺防,防区制更具体化。
10月,国民政府明令废除北洋政府施行的道制,以省直辖县。
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7月1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再次重申废除道制。
9月1日,成都县改为成都市,仍为四川省会。
9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县行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中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1月,四川省在全国最后废除道制。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6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川康绥靖公署主任,授权撤销防区。
刘湘通告各军阀裁军整编,限令将防区内一切政务交还省政府,统一四川军政,归隶南京国民政府,四川防区制结束。
次年1月,国民政府划全川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西康特别行政区域改为西康行政督察区。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下辖绵阳、安、梓潼、广汉、什邡、绵竹、德阳、罗江、金堂等九县,专员行署驻绵阳县。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川康分治,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第十七、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划入西康省。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6月,四川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将金堂县划归第一区,第十四区彰明县划归第十三区。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下辖绵阳、安、梓潼、彰明、广汉、什邡、绵竹、德阳、罗江等九县,专员行署驻绵阳县。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月27日,解放军第六十二军一八五师五五三团进驻广汉,同日,成都和平解放。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和重庆市,隶属中共中央西南局,原行政督察区改为专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专区,隶属各行署区。
川西行署区下辖成都市和温江、眉山、绵阳、茂县四个专区,行署驻成都市。
绵阳专区下辖绵阳、安、梓潼、彰明、广汉、什邡、绵竹、德阳、罗江、金堂等十县,专署驻绵阳县。
1952年9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重新成立四川省,成都市为省会,撤销四个行署区。
1953年7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广汉、什邡、金堂三县划归温江专区。
温江专区下辖温江、郫、崇宁、新都、彭、新繁、华阳、灌、崇庆、大邑、邛崃、蒲江、新津、双流、名山、广汉、什邡、金堂等十八县,专署驻温江县。
1954年4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撤销西南局,6月19日,将重庆改为四川省管市。
1955年1月1日,国务院将名山县划归西康省。
7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撤销西康省,原辖区全部划归四川省。
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撤销双流县,并入温江县。
撤销崇宁县,划归灌、彭、郫三县。
温江专区下辖十五县。
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撤销新津县,划归大邑县。
撤销蒲江县,划归邛崃县。
撤销什邡县,划归广汉县。
撤销新都县,划归新繁县。
温江专区下辖十一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恢复新都、新津、什邡、蒲江、双流等五县,温江专区下辖十六县。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撤销新繁县,划归新都县。
撤销华阳县,划归双流县。
温江专区下辖十四县。
1968年9月,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地区,温江专区改称温江地区。
197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金堂、双流两县划归成都市。
温江地区下辖十二县。
1978年1月,广汉县金鱼公社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组农村生产责任制。
1980年6月18日,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挂牌,被誉为中国第一乡。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198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试行地、市合并。
3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地区。
将原温江地区下辖温江、郫、新都、彭、灌、崇庆、大邑、邛崃、蒲江、新津、广汉、什邡等十二县划归成都市。
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德阳市,将绵阳地区下辖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下辖广汉、什邡两县划归德阳市。
1984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德阳县,划归德阳市,德阳市设立市中区。
1986年7月18日至9月17日,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区先后发现及发掘一号、二号大型祭祀坑,出土千余件珍贵文物,为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充分物证,却又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198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汉县,设立广汉市(县级),由四川省直辖。
2005年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广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雒城镇汉口路102号迁至雒城镇天津路108号。
2006年4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广汉市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原来的二十个镇、四个乡调整为下辖十七个镇、两个乡。
具体如下:一、撤销双泉、东南两个乡和广兴、万福、三星三个镇。
二、扩大四个镇。
将原双泉乡并入连山镇。
将原广兴镇并入向阳镇。
将原万福镇、东南乡并入新丰镇。
将原三星镇并入南兴镇。
广汉市现下辖十七个镇、两个乡:雒城镇、三水镇、连山镇、高坪镇、南兴镇、向阳镇、小汉镇、金轮镇、新丰镇、兴隆镇、新华镇、和兴镇、松林镇、金鱼镇、新平镇、南丰镇、西高镇、北外乡、西外乡。
广汉市幅员面积538.2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持续进行,城区面积不提也罢。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591115人,人人生而平等,城镇人口不提也罢。
广汉市由四川省委托德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