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前景(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深入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田园风光,利用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等乡村旅游产品。
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支持以城市为中心,规划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休憩带。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各地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涵盖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于一体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
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大旅行社的工作力度,支持其在省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利用大旅行社网络优势开拓市场。
支持中小旅行社进社区、进旅游饭店,为城乡居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
深化与携程网、同程网等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营运商的战略合作,为自助游、自驾车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等网络化服务。
加大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演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旅游企业的整合重组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培育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知名品牌。
到 2012 年,全省要有 2 家以上旅游大企业进入全国知名旅游大企业行列。
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 (一)加强“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以“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各城市要凝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
推出一批我省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在旅游经营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组建“山东客栈”、“鲁菜馆”旅游企业管理集团,使之成为“好客山东”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品牌宣传力度。
将“好客山东”纳入公益宣传,在省级主要媒体开设“好客山东”专题栏目。
各地要在当地媒体设立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版块,在重要口岸、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公共场所设立“好客山东”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公益广告,纳入相关市政、路政建设规划。
建立城市旅游宣传相互代理机制。
宣传、外经贸、外事、侨务、台办、贸促会等部门和单位,要运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开展“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在对外宣传、重大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中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和带有“好客山东”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名片等。
(三)加强“好客山东”服务质量建设。
在全省旅游行业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
省文明办会同旅游、质监等部门出台“好客山东”服务标准,在全省服务行业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和媒体披露制度。
实行旅游安全准入制度,确保旅游安全。
七、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积极推行《全民旅游休闲纲要》,培育旅游消费观念。
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提倡带薪休假与现行假日制度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弹性休假安排。
支持将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所需费用列入企业经营成本。
研究探索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与等级挂钩制度。
大力推进旅游“一卡通”,引导旅游企业联合推出一批旅游功能完备的惠民旅游线路。
加快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旅游发展需要,逐步增加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 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经费保障机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供地。
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岛和采矿塌陷区开发旅游项目。
支持旅游大企业规模扩张,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允许新建旅游企业注册资金分期注入,分批到位。
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 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年内将国家和省出台的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实行同等价格政策落实到位。
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三)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化全省旅游教育资源,组建山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我省旅游的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
建立省、市、县、企业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强化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培训。
鼓励引导各类旅游人才到基层旅游企业就业,支持旅游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服务人才。
逐步建立完善导游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到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建立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要重视旅游部门和旅游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使用力度,将旅游干部培训纳入省市干部培训规划。
宣传、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文化、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为建设旅游强省作出贡献。
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及分析(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
1978 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
1984 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 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 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
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 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 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 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 10%。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 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 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 万人)仅为世界的 0.7,,居世界 41 位;2002 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 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
1978 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 亿美元)仅占全球的 0.038,,居世界第 47 位;2002 年增至 204 亿美元,占全球的 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
2002 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 1660.2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
2002 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 8.78 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1 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 11000 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 8018 家;各类旅行社超过 10000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 1300 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 7000 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 26 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 598 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 2980 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 1152 所,在校生 34 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 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55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3 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5.4%,占到第三产业的 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全国已有 24 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一)发展机遇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世纪前 10 年,21 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 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 WTO 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
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