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水基本概述

循环水基本概述


循环水所要解决的问题
• 腐蚀问题---投加缓蚀剂
• 结垢问题---加酸或和投加阻垢分 散剂 • 粘泥问题---投加杀菌剂及粘泥剥 离剂
腐蚀的危害
• • • • 设备腐蚀,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浪费原料,增加生产成本; 金属表面粗糙,加大泵的所消耗的电能; 腐蚀产物附于换热器管壁,影响热交换。
腐蚀的种类及引起的原因
敞开式循环水系统水量平衡
空气在塔内上升过程中则逐渐变热,最后由塔 顶逸出,同时带走水蒸气,这部分水的损失称 为蒸发损失E。热水由塔顶向下喷溅时,由于 外界风吹和风扇抽吸的影响,循环水会有一定 的飞溅损失和随空气带出的雾沫夹带损失。这 些损失掉的水,统称为风吹损失D。为了维持 循环水中一定的离子浓度,必须不断向系统中 加入补充水量M和向系统外面排出一定的污水。 这部分水量成为排污损失B。在管道、阀门和 贮水系统中因渗漏而损失的水量我们称为渗漏 损失F。
注1.在水质正常运行情况下使用
润兴消毒药粉初次投加量为10PPM,长期使用 逐步降至5PPM,由2天加一次改为3天加一 次,与季铵盐、克菌强等交替投加可节约 药剂使用。全年投加非氧化杀菌剂(季铵 盐、克菌强等)两至三次方可满足生产需 要。
注2.在水质非正常运行(漏物料)
• 润兴消毒粉在投加30PPM两天投加一次,季 铵盐、克菌强每月投加一次。减少了非氧 化杀菌剂的用量,杀菌效果显著。
•形成要素:
1)细菌数量:只有大于一定数量才能形成, 通常认为阈值为105个/ml; 2)浊度:高易形成,和细菌一起形成; 3)流速:低时易形成,在换热器釜头处较多。
微生物的危害
形成生物粘泥 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 对冷却塔的影响 对水处理药剂的影响
冷却水中常见细菌
异养菌:即细菌总数,是形成粘泥的主要 菌种,好氧、需外界提供碳源; 铁细菌:自养或兼性自养,利用亚铁氧化 的能量而生活; 硫酸盐还原菌:厌氧菌,还原硫酸盐为硫 化氢,一般生长在粘泥底部或垢底部。
注3.与非氧化杀菌剂交替使用时
• 其他氧化性杀菌剂与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 使用时,非氧化杀菌剂需要每周投加一次 ,氧化性杀菌剂需要每天投加一次。 非正常运行漏物料时氧化性杀菌剂用量 较大,非氧化杀菌剂用量增加。系统细菌 难以控制,加药成本上升。
补充水量M
补充水量:以M(m3/h)表示。除蒸发损失 和排污水之外,还由于空气流由塔顶逸出 时带走部分水滴,以及管道渗漏而失去部 分水,因此补充水量是上述几项损失水量 之和。 M=E(蒸发损失)+D(风吹损失)+B(排污 水)+F(渗漏损失)
蒸发水量E
蒸发损失E(m3/h):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E与气候 和冷却幅宽有关,通常以蒸发损失率a表示。E= a(R-B) a=e(t1-t2) 式中:a——蒸发损失率,% R——系统中循环水量,m3/h B——系统中排水量, m3/h t1,t2——循环冷水进、出冷却塔的温度, ℃ e——损失系数,与季节有关,夏季(25~30℃)时为 0.15~0.16;冬季(-15~10℃)时为0.06~0.08; 春秋季(0~10℃)时为0.10~0.12。
锌盐
• 阴极型缓蚀剂;
• 机理:在阴极形成氢氧化锌沉淀,抑制阴极反应 ;
• 一般不单独使用,和其它缓蚀剂复配使用,较常 用的有锌—聚磷酸盐,锌—有机膦,锌—钼酸盐 ,锌---正磷等; • 使用时注意事项:必须有共聚物稳定,共聚物的 浓度达到一定值;
正磷
• 阳极型和沉淀膜型缓蚀剂; • 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和锌盐、有机磷共 同作用,可减少正磷用量; • 必须有共聚物稳定。
M=E(蒸发损失)+D(风吹损失)+B(排污水)+F(渗漏损失)=360+60+30=450 E=e(t1-t2)(R-B)=0.15/100*8*(30000-B)=360 D=0.2%R=0.2/100*30000=60 B=[E/(5-1)]-D=30
PPM 30
漏物料 投加间隔/ 一年耗量 次
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
• 温度:高生长速度快,夏天菌数一般高于 冬天; • pH:6.5-8.0 • 氧气:好氧菌易生长,异养菌为好氧菌; • 营养:C、N、P、O
粘泥的控制方法—加杀菌剂
环保友好型消毒粉(润兴消毒粉203A) 氧化型杀菌剂:氯气、次氯酸钠、二氧化 氯、优氯净、强氯精、活性溴、有机溴; 非氧化型杀菌剂:季铵盐:1227、1427、 双烷基季铵盐、聚季铵盐、异噻唑啉酮等;
风吹损失D、渗漏损失F
风吹损失D:除与当地的风速有关外,还与 冷却塔的型式和结构有关。一般自然通风 冷却塔比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风吹损失要大 些。风吹损失常以占循环水量R的百分率来 估计,约为:D=(0.2%~0.5%)R m3/h 渗漏损失F:良好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管道 连接处,泵的进、出口和水池等的地方都 不应该有渗漏。但因管理不善,安装不好, 则渗漏就不可避免。因此在考虑补充水量 的时候应该考虑进去。
阻垢机理
• 螯合作用:阻垢剂和钙、镁、锌形成可溶性螯合 物;
• 溶限效应(或低剂量效应):水中几个ppm的阻垢 剂可以稳定几百个ppm的钙离子; • 晶格畸变作用:形成外观不规则的小晶体,影响 聚集;
• 分散作用:架桥及同电荷排斥作用,小晶体难以 聚集。
阻垢分散剂的种类及特性
• 有机膦: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 )、氨基 三甲叉膦酸(ATMP )、2-膦酸基-1,2, 4-三羧酸丁烷(PBTCA )、羟基膦酸基乙 酸(HPAA); • 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 (T225)、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甲 酯共聚物、丙烯酸/2-甲基-2‘-丙烯酰胺 基丙烷磺酸共聚物(AMPS)、丙烯酸/丙烯 酸酯/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烷磺酸共 聚物。
影响腐蚀的因素
• • • • • • • • • • 溶解氧浓度,一般越高腐蚀越大; pH值,越低越大; 温度及热负荷,越高越大; 流速:一般大好。利于药剂到达金属表面,同时不利于垢 的沉积而减少垢下腐蚀; 电导率和含盐量:越高腐蚀越大; 阴离子:越高腐蚀越大; 悬浮物:越高腐蚀越大 0; 微生物:越多腐蚀越大; 结垢因子(硬度和碱度):越高腐蚀越小。
结垢种类及引起原因
• 碳酸钙垢---为水中钙离子和碱度引 起 • 磷酸钙垢---为钙离子和磷酸根引起 • 锌垢---为水中锌离子和碱度引起
结垢的危害
• • • • 降低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增加系统水流阻力,消耗动力; 垢下腐蚀,缩短设备寿命; 增加停车及清洗时间,增加检修工作量, 缩短检修周期。
漏物料
投加间隔/ 次 2天 1天 1天 2周 效果 99.9% 不合格 不合格 不合格
季铵盐
100
2周
99.9%
250
2周
Hale Waihona Puke 不合格注:表中药剂投加浓度以实验中初次检测到余氯时的药剂投加浓度。
保有水量1万吨/小时的循环水场年耗药量对比1
水质正常 用量PPM 投加间隔/ 一年耗量(kg) 次 用量
润兴消毒 7 2-3天 12775 2天 54750 粉 强氯精 25 1天 91250 100 1天 365000 优氯净 25 1天 91250 50 1天 182500 克菌强 100 2周 24000 200 2周 48000 季铵盐 100 2周 24000 250 2周 60000 注:浓缩倍数以5计算;温差以8℃计算;蒸发损失系数按照夏季0.15%计算;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的问题
冷却水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循环使用,随着水温的 升高、水流速度的变化、水的蒸发、各种无机离 子和有机物质的浓缩,冷却塔和冷水池在室外受 到阳光照射、风吹雨淋、灰尘杂物的进入,以及 设备结构和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 严重的沉积物的附着、设备腐蚀和微生物的大量 滋生,以及由此形成的黏泥污垢堵塞管道等问题。 沉积物的析出和附着 设备腐蚀 微生物的滋生和黏泥
• 化学腐蚀: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发 生纯化学作用而引起腐蚀。在腐蚀过 程中不产生腐蚀电流,如金属高温氧 化腐蚀。 • 电化学腐蚀:与电解质接触,发生 电化学反应,在水溶液中,循环水中 一般为电化学腐蚀。
按腐蚀形式分
• 均匀腐蚀:整个金属表面发生腐蚀, 较常见的为循环水中pH值低引起; Fe+H+→Fe2++H2 Fe2++O2 → Fe3+ Fe3+ +Fe → Fe2+ • 局部腐蚀:集中在某一区域,而其它部位未腐蚀 。一般为形成氧浓差电池引起腐蚀。主要表现为 垢下腐蚀和缝隙腐蚀。
其他杀菌剂
氯气、次氯酸钠、二氧化氯、优氯净、强 氯精、活性溴、有机溴 机理:氯类能在水中离解出HClO,二氧化 氯能离解出O,溴类能在水中离解出HBrO, 都具有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的酶; 杀菌特性:杀菌迅速、1小时就能达到 99.9% 性能好坏评价依据:以杀菌率高低为依据. 循环水中作用:杀死细菌.
举例说明:
不同领域循环水/废水的药 剂用量分析
(例如:炼油厂、炼钢厂、发电厂、化肥厂)
润兴消毒粉与其他杀菌剂对比效果
水质正常
用量 PPM 润兴消 毒粉 强氯精 优氯净 克菌强 5-10 25 25 100 投加间隔/ 次 2-3天 1天 1天 2周 效果 99.9% 99.9% 99.9% 99.9% 用量 PPM 30 100 50 200
腐蚀的控制方法
• 物理控制:加防腐涂料 • 化学控制:1)牺牲阳极法:加锌块 2)加缓蚀剂
缓蚀剂类型
• 按对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分:氧化膜 型、沉淀膜型和吸附膜型缓蚀剂 机理:在与水接触的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 密的膜,将金属表面与水隔绝
聚磷酸盐
• 阴极型和沉淀膜型缓蚀剂,通常采用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 酸钠; • 腐蚀机理:在阴极产生聚磷酸钙铁沉淀,抑制阴极反应; • 影响聚磷缓蚀的因素: 1)钙离子浓度:一般认为应该大于25mg/L ; 2) 溶解氧浓度:大于2 mg/L ; 3)流速:不能太低,不小于0.3m/s; 4)温度:高易于成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