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步行者》课例
《最后一个步行者》是忧患类题材的科幻故事,揭示了高速发展的事物给人类带来的隐患,此类题材的课文是老教材所没有的,与众不同,体现了新教材的“新”。
虽然这样的课文设计颇有难度,但是自己有迎难而上的决心,有敢于尝“新”的胆识。
教学设计:
1、通过看词组,说说想到了什么,这是对学生的瞬间思维的一种考验,而词组中的“最后”与课文内容相关,这样便能较自然地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2、新教材的课文大多是较长的,特别到了五年级更是如此。
怎样将课文浓缩在35分钟内学习完毕,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作用十分重要,“档案表”的设计,首先为学生疏通了课文。
3、句式训练以及根据关键词提示出具医学报告,是让学生在读通文本后,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并将自己正确地理解,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句式训练到关键词概述是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试图用这样的设计,在课堂上关注每位学生。
4、读写结合的设计,以第12节为范本,这一节是文章的精华,揭示了之所以出现最后一个步行者的潜在原因。
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段式的同时,将自己对周围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理性思考用规范的文字表达出来,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将思考适切的渗透进了文字中。
教学实录:
一、引入。
1、出示一组词语:一滴水一片落叶一次考试一颗牙齿一次聚会一瓶吊针
2、这些词语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特定的词。
出示:最后
那会让你想到些什么呢?师:面对生活中如此多的“最后”我们或喜或忧。
那么当地球上出现最后一个步行者时,将意味着什么呢?
二、新授。
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地球上的“最后一个步行者”。
出示课题。
师:对于最后一个步行者你是什么感觉,通过读课题告诉大家。
指名读课题。
师:从你的读中老师听到了憧憬,从你的读中老师听到了忧虑。
3、这是位引人注目的老人,让我们从能获取的信息中来为他整理一份档案。
出示:档案表(教师读表)
姓名别称性格信奉格言
健康状况公民意识最后的住所其他
师:何谓公民意识就是指公民履行义务的情况。
何谓其他就是指不在以上的范围内,但是你认为也是要介绍的。
师:请大家仔细地默读课文,然后来整理。
学生交流。
(略)
师:可是在某天的早晨,人们打开收音机却听到了一则噩耗,知道什么叫“噩耗”?指导朗读:既然是不好的消息,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沉重
出示最后一节:请男生准备好,这则消息有你们来播出。
男生读:“今晨,我们听到了杜兰先生逝世的噩耗。
这样健康的一个人,住进博物馆后不到半年就溘然谢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在,我真正认识到步行这种简单交通方式的意义,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师:消息中“溘然谢世”这个词语,怎么来理解?
理解:溘然谢世(
生:突然去世,带有惋惜的意思
师:就是这样一个在各方面都极为健康的老人,却在住进博物馆的半年之后溘然谢世。
原因何在?让我
们追究死亡的原因。
指名读课文4—9。
(4—7)(8、9)
出示:句式训练:
杜兰溘然谢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
(略)
师:是否还记得议员们的三条议案,其中第三条是这样写的:(请生个别读)
杜兰逝世后,医学院的博士们执行了议案,随后出示了一份医学报告,
板书:灵活强健衰弱萎缩!
只有四个词语,一个感叹号,如何诠释这份报告,相信在读完11——13小节后会有更多人能更准确的诠释。
分小组读这3节
出示:根据我的解剖,我发现
学生交流(略)
板书:生命在于运动
师:(你的报告真完善,不但有发现,还得出了结论,适时板书,生命在于运动)
师:(医学院的博士对自己的发现,见到的,应该由99%的把握,大概缺乏说服力)
三、读写结合。
师:从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意义。
让我们再听杜兰老人的话。
出示:12节
学生齐读
师:杜兰不否认现代交通工具的优越性,然而,过度追求,必然导致不良后果,所以,最后老人向我们提出了警醒。
(投影变色)
师:通过预习中的调查,大家的忧患意识被激发了,让我们用类似于老人这样发自内心的,并且使发人深省的话语,来表达你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出示句式:
现代________(什么)确实______(怎么样)。
然而,可怕的是狂热的追求,让我们忘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请大家拿出学习纸,思考后完成。
课堂交流。
(略)
四、小结。
师:结束语:
最后一个步行者,让我们每个在步行的人,坚定了迈开双腿走路的决心。
最后一个步行者,让善于思考的我们对周围高速变化的事物,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课后反思:
忙忙碌碌送走“最后一个步行者”,平心静气端坐后,切切实实捋一把思路,提笔反思。
新教材的课文篇幅均较长,如何在35分钟内达到教学目标,这无疑是对教师教案设计的一种考验。
《最后一个步行者》的主线是“生命在于运动”,我采取的分割方法就是,将全文分成四块,档案表是为学生疏通课文的,而后的句式训练与医学报告的设计为学生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提供了帮助,学生如果抓住了杜兰的死因,并能准确出具医学报告,这便是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主要原因。
读写结合的设计是对文章中心的提升,杜兰之所以成为最后一个步行者是因为高速发展的交通引起的,人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这样的道理通过教师“直言不讳”学生是无法透彻理解的。
而通过预习时的调查后,用段式来写自己的理性思考,既落实了语文的学习,又不失理性的思考。
正式上课前同事,专家给了我许多精彩的建议,在一次一次的完善教案时尽力把这些精彩融入设计中,但试教时有些精彩成了败笔,有些精彩的融入却违背自己设计的初衷,此时再“绝妙”的设计也要舍得“割”。
教案设计时火花闪闪,将火化燃成火焰是努力为之的,但这样就要面面俱到,35分钟的时间绝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此时要舍得“割”。
由于设计时只考
虑纵向的联系,而横向的联系欠思考。
另外,大块分切教材,一般来说能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但有时“次要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往往这些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
我坚信处理教案时大块切割,抓住主线,有利于长文短教,适合新教材。
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细枝末节”值得考虑,比如,字词的理解,朗读的指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