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新娘》片段赏析
五、画面与构图 首先,我们按照地点场景的变化将片段分为两个部分:维多利亚的家 中和室外的街道上。那么,我们就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来分析画面与构图。 1.维多利亚家中的“庆典” 整个片段以一团绿色的火焰为开端,紧接着解释现场客人们的恐慌。 镜头的采用了景别逐渐增大的手法(中景—近景—特写)。在近景的画面 中,慌张的人物在左右观察;在面部特写的时候,人物的眼球更是在左右 打转,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恐慌和一步步逼近的“危险”。
具体到我所选的这一片段中,打光与颜色更是为表现人物情感和推动 情节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在死者来到人间之前,维多利 亚家中的打光依旧是灰暗的冷色调,人物的肤色显得十分苍白。在死者来 到人间之后,为了体现出在场生人的恐惧,导演选择了代表阴间和恐怖的 绿色光作为主光颜色。很好地表现出了“庆典”现场生人慌乱、恐惧的情 感。而且在死者游行的部分,生人脸上被打上了绿光,死者的影子投在墙 上,而当镜头反转过来对准逼近的死者时,他们的脸上也被打上了绿色的 光——由此可见绿光并非在模仿某种自然环境中的灯光效果,而是为了营 造紧张气氛所可以添加的效果光色。情节的最后,祖孙相认,用来营造紧 张气氛的绿色主光随机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模仿月光的柔和打光,虽然 没有故意添加暖色调,但相比于人间原本的光色已经更加明亮、柔和了, 相隔两世的亲人欢聚一堂的气氛被迅速烘托出来。
情节依旧由一个特写展开, 这个“情报员”的一句“dead walk the earth”就形象地交待 了即将发生的事情——死者大游 行。
此时的生人由于惧怕,退缩到 街角颤栗不已,死者则步步逼近他 们,使得情节变得紧张起来。这一 现象似乎与最初的设定出现了偏差, 但请相信这一设定是不会改变的, 这样的反向表现一定有所伏笔。 这里为了故意营造出恐怖的气 氛,并没有过多的去给死者镜头, 反而是用全景将生人的恐惧展露 无疑,而使他们害怕的死者只是 以投影的形式展现在了墙壁之上。
一、片段内容介绍 《僵尸新娘》是蒂姆·波顿导演的一部著名的动画电影,对于整体 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 这里我所选择的这一片段并非整体剧情的高潮,但可以说是高潮前 的序章。它讲述了阴间要为维克多和维多利亚庆祝婚礼的僵尸们集体通 过魔法回到人间,闯入了正在进行“新婚”庆典的维多利亚的家中,并 走到街道上集体大游行,最终“人鬼相认”的整个过程。 二、导演介绍 蒂姆·伯顿(Tim Burton),是美国电影导演,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的伯班克。他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时得到了迪士尼的奖学金,这是用来 赞助给年轻动画人以帮助他们成就梦想的基金。由此,他开始正式成为 迪士尼的动画师,之后成为导演。蒂姆·伯顿热衷描绘错位,善于运用 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对于《僵尸新娘》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是不需要太复杂的剧情, 但是却绝不能冷场。蒂姆·波顿的影片不像迪斯尼的那样,在其中内加 入过多的说教意味,也不像如梦工厂的动画片那样诙谐。蒂姆·波顿总 是带着一种坏笑,调侃着影片内的所有角色,不温不火的向你讲故事。 纵观全片,无论是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剧情的发展,都是丝丝相扣, 除了两段歌舞之外,决然没有为了增加片长而加得一些无谓的桥段,这 里便讲到一部好电影的最基本原则:影片内所有的元素必须为剧情服务。
这样观众看不到死者的表情和具体 的动作,只能从投影上想象即将发 生的事情,很好地营造出导演所期 待的紧张气氛。直到最后,才出现 了有图这样一个对死者的正面描写。
当画面中再一次出现特写镜头, 并且原本儿童恐惧的表情变成了疑 惑的目光,我们可以推测出情节即 将发生转折——这里是一个十分好 的暗示镜头。其实整个片段当中, 无论是情节的发展、场景的写的特殊作用。 这是片段中鲜有的非平拍镜头,认真观察他们的眼神,其中流露出 的分明已经是稍许的疑惑,但是就是这一俯一仰之间形成了高度上鲜明 的对比,放大了儿童与“老死人”之间的距离,可见导演仍然是在故意 营造紧张的气氛。
紧接着,“老死者”弯下腰 抱起小男孩祖孙相认,此时情节 发生了彻底的转折,之前所故意 营造的紧张气氛瞬间被温馨的气 氛所替代。
随后,再次出现了平行的一 组中景镜头,集中表现出分隔两 世的亲人相聚时的喜悦心情。这 样统一格式的平行镜头在表现相 同的情感时作用十分突出。
至此,整个片段就结束了。 情节线十分简单:生人惧怕死 者——人鬼相认欢聚一堂。为 了很好地体现这样的情感和转 折,还需要从镜头和人物运动 方面另作分析„ „
七、打光与颜色 在《僵尸新娘》中,影片的颜色主要是冷灰色和色彩明艳的暖色为主。 但该片却将冷灰色用在了活人的世界,却在死人的世界里用了大量的颜色。 这种颜色的套用似乎错位,却直接让嗅到了蒂姆·波顿对现实社会的讥讽。 因此在活人的世界里,所有的人反而如同行尸走肉,没有感情;反而在地 底下,那些可爱的骷髅却让观影者感受到了温暖。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 《圣诞夜惊魂》,在《圣诞夜惊魂》里,我们可以在骷髅王子的城堡里看 到相似的景色,同样的暖色与同样的一群“怪物”。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 直接表现其内心最直接的想法,这是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极其常见的, 他的许多片子都有极其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其色彩所蕴含的大量情感。由 此看来,本片的特色之一——颜色,其不过是蒂姆· 波顿对自己风格又一次 完美的延续,由此也使影片更具典型的蒂氏哥特风格。
再来说说镜头本身,这一场景中绝大多数镜头采用的是固定平角拍摄, 只在极个别的一两个镜头中出现了机位的“短移”运动。主要是因为画面 中人物的运动已经足够混乱了,加上镜头的快速切换已经能够很好的表现 出现场的慌乱气氛了。这里由于人物的运动没有统一方向很难跟拍,如果 再勉强加上摄像机的运动拍摄,只能彻底使画面混乱而非是场景混乱,在 那样短的镜头中观众将不能很好的看清镜头中人物的表情和运动。此时, 达到的效果将是完全看不清画面,反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想要达到的气氛。 2.大街上的游行 当死者游行到街道上之后,所需要营造的气氛发生了改变——之前是 情景中的生人感到恐惧而我们观众反而感到好笑,但是现在需要让观众的 心情与情景中的生人相统一,为之后的情景转折埋下伏笔。所以,慌乱不 再是这段所要表现的气氛。所以,镜头的时值稍微变长了,能够达到3秒 甚至更久,画面中的人物运动也放得缓慢,气氛营造的任务更多地交给了 打光和音乐(之后会详细分析)。 另外,镜头依然使用固定平角拍摄居多,但是为了表现生人的恐惧感, 适当适当使用了一些“推”镜头,放大人物的面部,让观众从生人的面部 表情中体会他们对死者的惧怕。再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祖孙相认前试用了 一组俯仰对比拍摄镜头,夸大了小男孩和“死老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实力 的悬殊,伴随着音乐将恐怖的气氛推向高潮。随后相隔两世的亲人纷纷相 认,有一次出现了一组平行的中景镜头来表现大家欢聚一堂的喜悦之情。
随机场面进入混乱状态,但是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开始几个镜 头的场景中,所有的运动都是由生 人完成的,死者们什么也没做—— 只是生人独自的恐慌而已,暗示了 这些死者没有任何伤害生人的意图。
这里,景别再一次被缩小,表现 场面混乱的全景镜头被中近景镜头替 代。邪恶男爵在混乱中抛弃了维多利 亚,自顾自地躲到了桌子下面,被 “死小孩”发现后表现出极度的惊恐。 在这里,导演几乎给了在场每一个生 人各自一个中近景镜头,接着画面中 必定出现一个死者来“吓唬”生人, 很好地表现出在场生人们的恐慌。 随后画面再次以全景来表现,宴会现场已经彻底乱成一团,画面中的地 面也故意发生了倾斜,右下方画面所属的那个镜头更是出现了左右的摇移。 同样,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表现出生人们的恐惧和现场的混乱。
三、表现主题 一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影片中一切元素的服务中心,本片所要表 现的主题十分简单——虽人鬼殊途,但真爱没有疆界;邪恶压不倒正义, 爱与善良终将战胜一切。 四、人物设定 由于这是一部偶动画电影,所以人物的设定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好 的起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电影情节中的人物品质划定似乎有悖于人们原 始概念中的印象,邪恶的人物全部是“生人”,而“死人”们却个个善良 正直——形象特点突出的人偶恰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让 观众见到人物的第一眼就对他们有了初步的性格判定。
接着,阴间的死者出现在了画面 但中,但是仔细来看,活人的表情似 乎更加狰狞、让人恐惧,死者的表情 反而显得诙谐幽默。这样的一处对比 再一次坚定了剧本的人物品质设定— —死者不代表着恐怖,有些生人反而 是阴险邪恶的。 接着又是利用面部特写,以 一个妇人的尖叫揭开了“dead walk the earth”的情节。
六、镜头与人物运动 由于之前的画面、构图分析已经引用了大量的截图,这里我讲依旧按 照情节直接说明。 1.维多利亚家中的“庆典” 首先,由于在这个情节当中拍摄所用的景别都比较大(以中近景为主 并伴有一些特写和极少量的全景),镜头内所包含的信息量都比较少,所 以镜头的长度都比较简短。另外,特别是在死者出现在“庆典”现场之后, 全场陷入一片混乱,为了更好的表现出这样一个混乱的场面,除了运用到 的刚才提到的平行中景镜头表现意外,还故意缩短了镜头的平均时值,长 的镜头不过1、2秒,短的镜头甚至连1秒的时间都没有,短短60秒的情节 里居然有将近30镜头——所以在我试图按照笔记上的内容去寻找所谓的轴 线并加以分析的时候,没有摸到任何的头绪,最终放弃了。 在整个混乱场面的拍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平行镜头去表现不同人物 的表情(惊恐)和动作(慌乱),镜头之间的空间跳跃比较大,短镜头之 间完全是以相同的气氛所串联起来,镜头切换得十分频繁。这是这样带有 空间跳跃性的短镜头,能够将现场混乱的秩序和生人内心的恐惧表现得淋 漓尽致。而且,每个短镜头中死者出现或者进入镜头的运动方向都有差别, 这样在观众的注意力被迅速地不断转移之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了现场那种慌 乱的气氛——至于恐惧么,反而被镜头中死者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表 现得十分搞笑。
八、背景音乐 本片中音乐的使用也如同影片中颜色的使用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影 片的音乐很少,或者说是低沉的,甚至有点诡异的;到了地底下,却有着 热情奔放的音乐,影片中最温情的歌曲不也是出自于那个可爱的僵尸新娘 之口么? 但是,在这里我不想去分析“庆典”大厅内表现纷乱的种种音效,也 不想去谈这一片段中寥寥无几的几句太次,而是想着重说一下在容易被让 观众忽略却为气氛营造起到关键作用的背景音乐。 片段开始,配合着绿色火焰的出现,出现了阴森恐怖的背景音乐,奠 定了场景内人物的心理状态,在一位死者的眼球掉进菲尼斯汤中之前,背 乐的节奏达到高潮。但随着眼球的掉落,背乐骤然停了下来,接着老妇人 的一声尖叫,背乐重新想起——这时的音乐与之前的阴森格调完全不同, 虽然背乐的节奏也很快,但是主要变现的是一种慌乱的气氛,不但不显恐 怖反而有些小幽默的感觉。这就使得观众的心理状态与情景中的生人产生 了分歧——角色感到恐怖,观众感到好笑。 之后死者们集体冲到街道上包围了镇上的居民,此时的背乐风格又在 一瞬间发生了转折,直接有欢快的格调重新回到了恐怖的格调,而且随着 运动的变缓和镜头时间的加长也放缓下来,统一了格调和节奏的画面、光 色和背乐立刻烘托出一股紧张的气氛,又将观众和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统 一到了一起。最后,“老死者”将小男孩抱起,气氛再一次被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