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一导入,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
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
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
师:(老师手指屏幕:长城课题的图片),齐读课题“长城”。
来,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再读一次题目——长城。
(生齐读)
二、创设情境,识长城,赏析品读,游长城
师:来,我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赞美长城的句子。
(2分钟后,指名学生汇报)(出示句子)说明文体裁方法:数字说明和打比方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读?
(指名生读)
师:我听懂了,你把“奇迹'读得重重的。
(板书“奇迹”)
师: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读第一段。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
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
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
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
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长吗?来再读。
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一起读。
“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3.第二段出示自学提示.以导游的形式介绍近看长城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
(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说明文顺序(整体:高大坚固.
三部分: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城台)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
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
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
尾的万里长城。
创设情境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
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
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
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 拓展延伸
“卢沟桥”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