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

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

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

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

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

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

(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

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

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

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

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

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

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