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谈语文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

例谈语文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

例谈语文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摘要]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设疑激趣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本人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供同行参考并指正。

反向设疑又叫问误答正法,既教师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激起学生对正确答案的探索;比较设疑是教师提供几个比较项,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搭梯子设疑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 设疑激趣语文教学反向设疑比较设疑搭梯子设疑
一、理论基础
疑问是兴趣的开始。

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善于思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总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的设疑置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使人们由于受到创造的快乐而使认知兴趣得到有效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稳定。

宋代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

”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的源泉,也就没有创造的动力。

许多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从疑问开始的。

如果爱迪生没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就不会成就其一生两千多项发明;如果牛顿不执着地探究“苹果为什么下落”的答案,就不会有“万
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对物质世界的疑问就不会有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质疑就没有“日心说”的问世……总之,怀疑的头脑、批判的精神是创造能力的源泉。

高斯说得好:“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二、什么是设疑激趣
设疑激趣是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教学方法叫做设疑激趣,设疑激趣的语言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性、激趣性、艺术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用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不断挖掘语文知识的深层含义,深入到知识的内核中去。

疑问就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剂。

经常激疑生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如果学生形成了一个善疑乐思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创造力的潜能。

所以,设疑激趣是语文乐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如何设疑激趣
设疑激趣关键在于怎样设疑,也就是如何提出问题。

设疑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激趣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通过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欲望,启迪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设疑才能激趣呢?这确实是一门值得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教
学艺术。

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和教育教学论著中受到启发,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反向设疑
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有意
注意,教师可以设计若干系列的、与正确答案相矛盾的问题;或者给出一个问题的错误答案,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辨、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又叫做问误答正法。

如教鲁迅的小说《药》,有位老师在讲到小说的主人公时提出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作品中写的最多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有同学认为对,并说出理由:“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文中描写较多的人物,如《阿q正传》中阿q写得多,阿q就是主人公;《孔乙己》中孔乙己写得多,孔乙己就是主人公。

我还没见过哪篇文章里写得少的人物是主人公的。

”有的同学附和这个观点,有的同学拿不准,等待老师的启发。

教师接着说:“那么可以说,《药》这篇小说中华老栓着墨最多,因此华老栓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由于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大部分同学能够判断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时有位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作品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能以在作品中写的多少来决定。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

”他的看法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评析:因为老师精心设疑,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答案刚好矛盾,所
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带动他们相应的学习活动。

大家积极地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生气盎然、活泼有趣。

相反,如果老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提问:“《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是华老栓还是夏瑜?”显然不能达到先前的课堂效果。

2.比较设疑
比较设疑是教师运用正比、反比、类比等方法,选择有相似点的比较项进行比较时设计的问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比较设疑也叫做比较式提问或迁移提问。

如教师教《阿房宫赋》时可提问:“《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写秦国灭亡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教《故乡》时可提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教《社戏》时,可根据迅哥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疑:“迅哥两次吃豆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天吃的那么好?两次吃豆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评析: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使问题更明朗,使人变得更聪明。

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

比较设疑可以让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3.搭梯子设疑
搭梯子设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提问方法之一。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

”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就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总是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地接受、理解各个问题,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

所谓搭梯子设疑,就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问题的顺序,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于教师设疑的巧妙和不露痕迹,学生没有感到特别吃力,就掌握了课文的知识,达到相当的认识深度,这不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趣味所在吗?
例如,讲授《故都的秋》,教师先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前两段,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两段主要写什么?”阅读之后,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

紧接着问题二:“在作者的眼里,北国的秋怎么样,江南的秋又如何?”还是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只要仔细阅读,学生不难回答出: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让他“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够。

问题三:“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的?”站在前两个问题的认识高度,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把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比较,采用的是对比的
修辞手法。

问题四:“通过对比,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秋天,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设架桥,学生通过有选择的反复阅读和思考,认识到作者要表达“对故都
北平的秋天的深深怀念”之情,尽管他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南国的苏州、杭州、上海,广州、香港、厦门,却始终不能忘怀北平的秋天,所以不远千里,辗转反侧来到北平,就是想再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评析:教师先后设计了四个问题,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一层比一层深刻,师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搭梯子设疑的优越性。

反之,如果改变了问题的先后顺序,教师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第一、第二自然段,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肯定大部分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激不起学生看书和思考的兴趣。

四、易闯入的误区
然而,在从传统课堂的“讲授式”和“满堂灌”向素质教育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转变过程中,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转变,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就算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全然不顾提出问题的质量。

许多问题质量次,无意义,达不到设疑激趣的目的,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原意。

如:①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要么不屑于回答,要么不知如何回答。

②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或不准确,学生弄不明白教师所问的内容,如坠入云雾中。

③问题过多过滥,良莠不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引起了学生的反感,磨灭了学生对有效问题的注意。

④提出的问题过于零散,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影响学生认识的完整性。

⑤提问的动机不纯,如为了惩罚不守纪律的学生,使之在众人面前出丑,引起课堂哗然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