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________》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游________》优秀教案

四下第五单元《游》教学设计一、任务解读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游”。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精读课文《海上日出》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景物的个性。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这是一篇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佳作典范,值得学生们学习借鉴。

《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写好写景类作文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范本。

两篇均按照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来进一步强调了按照游览顺序写文章的好方法。

《颐和园》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七月的天山》则是总分总的结构写景抒情。

这篇习作例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有很好的写作顺序示范,而且分述部分正好是四个景物的特写镜头,让学生更容易模仿。

1、习作提示:习作提示写道:“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这句话为学生寻找写作素材拓宽了思路。

现在的孩子旅游经历都不少,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积累了丰厚的习作素材,学生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本次习作的提示正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习作主题“游”的基础上,将思路拓展出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接生活,寻找多元的素材,在交流与碰撞中,激发习作的兴趣与表达的欲望。

2、习作要求:本次习作《游》提出明确要求:“在横线上填上这个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

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教材首先要求学生从所积累的素材中选择一处地方,这是一个筛选素材的过程;接着,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中学过的习作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习作还要求学生:“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在进行习作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范文,如《颐和园》从“来到有名的长廊”,便知道了作者游览的地点;“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抬头一看”“向下望”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再次明确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基本要点。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七月的天山》从“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着手,因为经过前几篇的指导铺垫,这个并非难事了,也因此选取了写野花的一段作为示范,突出了野花五彩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的特点。

教会孩子们利用语言的表达,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不同的景物总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它独有的特色写,从大小、形状、色彩,甚至动态、静态等几个方面,逐一地细致描写。

3、实践指导:教材最后一处写道:“写完后,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看看游览的顺序、景物的特点是否写清楚了,并提出修改意见。

”本次习作的目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学生的习作是否达到了目标,需要通过交流、评改来检验,因此此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

在评改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比较有典型代表的学生习作,通过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完善修改的目的,为全体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让全体学生审视自身的习作是否达成目标;还要注意交流的充分性,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堂内的交流,让学生体验习作发表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巧用《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进行比较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勾连《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课文,领悟课文表达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手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

3.迁移运用,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描写校园景物特点,作为实例,感受校园美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重点:1.巧用《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进行比较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勾连《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课文,领悟课文表达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写作手法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

教学难点:迁移运用,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描写校园景物特点,作为实例,感受校园美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PPT、游览路线板贴、马克笔、微课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前指导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最让你们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一、范文引路,领悟写法(一)创设情境,激发爱校情感今天我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老师,你是否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带着老师们到我们逛一逛呢?(二)勾连范文,领悟写作顺序1.借助课文结构图表,学习“移步换景”。

校园里的景物很多,你们打算怎么介绍呢?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为了既清楚又有特点地展现我们的校园,老师带来了一种新的写景顺序——移步换景。

谁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说一说什么叫“移步换景”?放微课:移步换景就是在描写建筑或是自然风景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因为游览的时候立足点和观察点是变化的,每转换一个观察点,便别有一番景致。

也就是按照游览的路线来介绍学校就特别清楚。

认真默读课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文章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颐和园和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出示课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和学习单——课文结构图表。

出示要求:1.自由选择其中一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拿笔用圆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地点,用直线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行踪。

2.完成学习单——课文结构图表。

完成后,全班共同交流点评。

用这种图表的形式,把文章的脉络,也就是把作文的脉络提取出来,使作者写作的思路一目了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标表述:《颐和园》的作者从大门开始,绕过大殿,到达长廊,然后就细细观察长廊里的柱子、栏杆、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等。

离开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再是登上万寿山,最后到达昆明湖。

一路游,一路换景,一路观察。

叶爷爷游览的地点是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游览的顺序依次是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最后出洞。

要求:请在“地点”一栏中,填写你认为最值得让老师客人看的建筑或风景,因为它最能体现我们学校的特点;在“见闻”一栏里,填写相对应的地点所看到的景物。

老师巡视,指导。

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些地点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学校的?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在图表中里,还有“顺序”栏和“承接词”栏。

比如说听课老师刚才从校门口一进来,就直奔立体足球场,然后再折回大门口前,看一看教学楼,然后再到办公楼,最后穿过这个操场,这样写行吗?学习例文《颐和园》里的介绍,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颐和园里这么多美景串起来的。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打上括号。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学习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读这几句话,看看哪半句承上,哪半句启下?再一次对图表进行修改。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点评小组同学的图表,看谁的思路最清晰,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承接词准确。

(师巡视,展示一位同学的图表)教师引导:在这么多的地点中,对突出学校特点的花坛详写,其他略写。

现在大家能自然地从一个景点的介绍过渡到另一个景点,能很清楚地体现游览校园的顺序。

其实不仅仅是用在校园,同学们在写游记或参观记时,也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这种方法。

2.借例文片段,学习“定点观察”。

同学们,我们的客人老师在大家的介绍下,已经初步地和你逛了一圈,可是他们说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呢,印象不太深刻。

他们还想请大家帮忙,找一个点,好好看看。

你们想带他们去哪一处呢?(跟我去花园吧!我打算去教学楼上往下看……)大家都很热情!为了你这个小导游的工作再细致一些,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叫“定点观察”。

微课演示:“定点观察”,就是指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按一定的空间方位全盘观察。

这时,“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东侧”“西侧”等等这类方位词就成了我们的好帮手。

出示《颐和园》片段:“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作者把脚步停留在万寿山的佛香阁,你能很快找出作者分别哪几个方向观察周围的景物?出示,定点观察注意事项:1.选好“观察点”。

我们观察事物时,将所站的位置叫做观察点。

观察时立足点始终不能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点上。

这个点必须是能全面清楚地观察到景物的,最好能统整这一处的所有景物。

2.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两边……只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会避免零乱。

二、作业布置,初试身手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出示要求:1.学以致用,运用“移步换景”介绍参观路线,也可以在某一处用“定点观察”突出重点。

2.把句子写通顺,注意植物园内每一处小园之间的过渡,使意思更连贯流畅。

第二课时:实战演练一、赏读美文,回顾总结(一)回顾写作顺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会了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也会停下脚步,驻足介绍很多景物,看来真是收获不小。

为此,老师带来了一篇美文送给大家——《七月的天山》。

请你学以致用,快速找一找表示作者的游览顺序的词句。

全班交流: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二)揭示景物特征可是要想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只有框架可不行,还得把你想要介绍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出示: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二、对接例文,掌握写法(一)一处景多个物我们如何把想要介绍的景物写具体呢?在你的笔下的景物,怎样通过你的语句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呢?大家快来看看《七月的天山》这篇习作例文教给我们的方法吧!出示:《七月的天山》第2自然段。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清楚、形象地描绘这些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选其中一处,进行交流。

小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这些景物都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