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注: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目录1、概念 (2)2、发展史 (2)3、主要分类 (3)4、应用领域 (3)4.1药物领域 (3)4.2食品领域 (3)5、转基因作物的特点 (4)5.1缺点 (4)5.2优点 (4)6、社会质疑及争议 (5)6.1众说纷纭 (5)6.2舆论误导 (6)6.3存在风险 (7)6.4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 (9)7、重要事件 (10)7.1动物异常 (10)8、各国情况 (12)8.1美国 (12)8.2欧洲 (13)8.3俄罗斯 (13)8.4日本 (14)8.5印度 (14)8.6中国 (15)9、转基因标识 (15)10、转基因的利弊至今无定论 (16)11、各国政策 (17)1、概念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
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2、发展史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
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
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
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3、主要分类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
4、应用领域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4.1药物领域目前已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干扰素等药物。
其使用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即转基因技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以此生产出的药物原料和药品。
4.2食品领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得到转基因农作物。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以及喂养家畜得到的衍生食品,在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转基因食品。
因其安全性被广泛质疑,国际社会对其尚存有很大争议。
它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商业化是近十年的事。
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保守的英国人后悔不迭。
此后,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
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
5、转基因作物的特点5.1缺点对原始的野生农作物具有灭绝作用,一旦种植了转基因作物,野生农作物将从此灭绝;转基因产品都是绝育产品,不能像野生农作物那样,可以用粮食作为种子,而只能每年都购买新种子;对农药化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使用转基因种子公司指定的农药化肥。
5.2优点(1)生物育种明显加快(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3)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4)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6、社会质疑及争议转基因产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仍然还有诸多疑问: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公开转基因产品成份的详细成分列表和长期的安全跟踪研究数据。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转基因后的作物本身已经是虫害等自然生物的天敌,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可能。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
俄专家根据实验结果宣称:转基因产品会将人类逼向绝境,会导致不育症、过敏症、慢性中毒。
2011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在全球引起很大的争议。
6.1众说纷纭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向联合国咨询,联合国在8月27日发表声明说:“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
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
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答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风险评估,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会有风险。
而且,在它们被批准的国家的普通人群中,还没有发现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6.2舆论误导当前对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的指责和担忧,其实是在某些极端组织的有意误导之下,由于普通公众对生物学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的社会恐慌。
围绕它的争论,并无多少的科学含量,很难再称得上是一场科学争论。
在这些反对一切生物技术的反科学极端组织中,影响最大的是“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的创始人之一、前主席帕特里克·摩尔在与该组织决裂后,反思说:“环保主义者反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反对基因工程的运动,很显然已使他们的智能和道德破产。
由于对一项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如此多的益处的技术采取丝毫不能容忍的政策,他们实现了斯瓦泽的预言(即环保运动将走向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
”不幸的是,普通公众并不总能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人把这些极端组织视为社会正义的化身,信任它们的程度超过了信任国际权威机构。
更不幸的是普通公众通常缺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所必需的科学素质。
许多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会把自己的基因转掉,甚至攻击转基因食品会让人“断子绝孙”。
他们显然是害怕转入转基因作物中的那段外源基因在被食用后会跑进体内,把人体基因也给转了。
这种担心是很荒唐的。
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核酸组成的。
不管转的是什么基因,是从什么生物身上来的,它的化学成分也和别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由核酸组成的。
这个基因同样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
所以这个外源基因是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的。
国际上有一位反对转基因技术的重要人物对此很不以为然,曾在一本反对遗传工程的著作中声称“食物中的基因能被人体利用”。
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的话,我们不应该仅仅担心人体会吸收、利用了被用来做转基因的那个基因,也应该担心人体会吸收、利用了食物中成千上万个其他的基因。
因为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如果人体有可能吸收、利用某个外源基因,也就可能吸收、利用其他外源基因。
那样的话,我们吃任何食物,都有可能被转了基因!既然我们在吃其他食品时从来就不担心里面的基因会跑到我们体内,为什么偏偏要担心转基因食品呢?有人要求保证转基因作物百分之百安全、绝对没有风险才能种植、供食用,这种要求是完全不合理的。
6.3存在风险经常被提及的比较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健康方面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往往是过量地制造某种外源的蛋白质,如果该蛋白质是对人体有害的,当然不宜食用。
如果它是过敏原,也可能让某些特定的人群出现过敏。
另一种是生态方面的风险。
例如,人们担心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会“污染”其同种非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其野生的亲缘物种。
但是风险并不等于实际的危险。
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为了避免健康方面的风险,对人体有害的蛋白质和已知的过敏原不会被用于制造转基因作物。
在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都按要求做过试验检测其安全性。
一般是先做生化试验检测,看看转基因作物与同类作物相比,在成分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然后做动物试验,看看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其实是检测食品安全性的常规做法,不只是对转基因食品才如此。
如果不信任这一常规方法,那么是不是也应该质疑其他食物的安全性?为了避免生态方面的风险,许多专家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栽种范围作出一定限制,例如不要在有野生的亲缘物种的地区种植相应的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有其独特性,比如,它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将动物、微生物基因转入植物中。
但是,不同物种的基因的化学性质都是一样的,调控机理也相似,所以这种操作并不会产生什么“违背自然规律”的怪物。
从总体上来说,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的育种方法的延伸,只不过比传统育种技术更为精确,更有目的性,更容易控制而已。
转基因作物所面临的健康、生态问题,传统作物同样也有。
例如,有的用杂交方法培育的土豆新品种,就含有高含量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用传统方法培育的新品种的基因同样有可能“污染”其野生的亲缘物种。
6.4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正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报告指出的:“FDA没有发现也不相信,正在开发中的、用于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新作物品种一般会带来安全或管理问题。
”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它们可能甚至比常规作物和食品更安全。
的确,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安全可靠。
传统的育种技术无法控制某个基因在哪里和如何表达,同时改变了许多基因(对此我们往往一无所知),难以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可能培育出有害健康的性状(对此我们可能一时无法觉察)。
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准确地控制基因的表达,只动了一个或少数几个我们已知其功能的基因,容易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农药残余过高一直是食品安全的大问题。
抗病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