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古镇导游词【篇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古镇!靖港古镇位于湘江下游西岸,滔滔湘水从镇东汩汩流过,发源于宁乡的沩河蜿蜓至靖港与湘江交汇。
水路畅通,帆影不绝,昔为天然良港。
靖港古镇除了得湘江、沩水之利,八百里洞庭南端的大众垸近在咫尺,垸内良田万顷,土质肥沃,河渠纵横,光照充分,水源充沛,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和一大粮仓。
“西接湖垸,金稻银棉凭集散;东依湘沩,风帆云影任驱驰。
”便是诗人对得天独厚的靖港古镇的颂赞。
靖港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异常深厚。
靖港外围的团头湖一带,远古便有先人生产生活的踪迹,考古发掘出的团头湖遗址群,有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那是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的真实记录。
靖港在很早以前又叫芦江,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昔两岸芦花丛生,原名芦江。
”芦江指的是沩水入湘江河段,水流至此,流速减缓,淤积成无数洲滩,适于湿地生长的芦苇在此大量繁殖。
到得秋天,芦花漫舞,此处成了一片银白世界。
芦江因芦花而美丽。
唐朝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即位,为了平息内乱,派大将李靖率军南下平叛,李靖的军队驻扎在了芦江。
清顺治年《长沙县志》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豪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
”芦江更名靖港即源于此。
靖港古镇曾有过她的繁荣和兴旺。
清朝年间,随着航运的日趋发达,来往于湘江的船只与日俱增,靖港作为船只出于长沙的北大门和避风港,每天停靠的船数以千计,加之沩水逐渐成为宁乡通江达海的水上要道,停泊靖港的宁乡“乌江子”也多达千条。
至清末民初,靖港的湘江和沩河中更有大河码头,扇子码头、裕泰码头,临河码头等十余个。
随之而来的是靖港商业的兴盛,当时靖港镇上有大小粮行,粮栈、米号九十余家,食品加工作坊二十多家,各类店铺一百余家。
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是应运而生,达70多家。
靖港的餐饮业是迎头赶上,知名餐馆有月华楼、怡华楼、奇珍阁、玉楼春等10多家,小吃摊担则不计其数,娱乐处则有芦江剧院,临河戏台,宁乡会馆等。
还有青楼宏泰坊和“暗渡陈仓”的铺塘、高升福客栈等,可谓吃喝玩乐样样不缺。
靖港最为繁荣时期,常住人口近2万,流动人口达7000余人。
长长一条麻石街,几乎家家开行栈,户户是店铺,白天人头攒动,比肩接踵,市声鼎沸,热闹非凡,夜晚酒绿灯红中,唱曲声,叫卖声,猜拳行令声通宵达旦。
如此繁华热闹的靖港,也就得了个“小汉口”的美誉。
同时靖港也是与洪江、津市齐名的湖南三大米市和商埠。
而在这一派繁荣昌盛中,躲在靖港街巷里的紫云宫、杨泗庙、洞庭宫、观音阁、二圣庙等庙宇则是闹中处静,用袅袅梵音和朗朗诵经声吸引来众多香客祈求安康。
且有著名的“芦江八景”如同八颗珍珠镶嵌于古镇,给噪动不安的商业文明添加着斯文和高雅。
而唐朝大将军李靖驻军靖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在湘江靖港江西一仗,《湘江一夜》中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的故事和中共湖南省委机关驻扎靖港的往事,则增加了靖港古镇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
靖港还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近一个世纪以来,靖港有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功勋显著的李和生,有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在湖南一师范领导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任维刚,有被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高度赞扬过的农运先锋赵湘藻,有被誉为独臂英雄的红军高级将领刘畴西,有《我的一生》的作者,被誉为“革命母亲”的陶承。
文化名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现代作家陈子展,侨居马来西亚的著名诗人,教育家任雨农和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王三乐也都是靖港人。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带走了千年古镇昔日的繁荣和热闹,带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骄傲,带不走的是依然静卧在湘江边的古镇对往日的记忆和守望。
朋友们,当我们一起走进靖港古镇后,我们将会在一条长长的麻石街和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院落,古商铺和石板小巷中弥漫着气氛中,聆听到远去了的历史足音,进而感受到千年古镇曾经有过的一切。
[保存完好的古镇]靖港古镇在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前,因为水上运输逐渐被陆上运输取代,加之远离了核心区域如火如荼的开发以及经济上无工矿企业的支撑,发展自然也就相对滞后。
千年古镇似乎被遗忘在了北去湘江的岸边。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因为被冷落被遗忘,靖港古镇才幸运地保存了众多弥足珍贵的难以复制的文物。
其中众多古建筑虽已陈旧却是毫发无损。
在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之前,靖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便达1000余栋,历史上的“8街4巷7码头”也基本保存完好,还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
如此丰厚的无价之宝,之初却象是一位“养在深闰人不识”的既富且美的大美女。
加之古镇因远离了都市的噪杂和工业的污染,空气清新洁净并且噪音为零,自然条件和人居质量均为一流。
在此原生态环境中生活的古镇居民,吸的是难得的清新空气,喝的是纯净的“芦花水”,吃的则是无污染的环保食物。
更有夏日习习江风穿街入巷驱散炎热,而冬天住在传统的木板屋内,得到非空调所能的保温,世外桃园也不过如此![古庙]杨泗庙与观音寺毗邻,是靖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庙宇。
庙虽不大可是来头不小。
古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供奉的是大名鼎鼎的平浪王爷——杨泗将军,因此叫做杨泗庙。
杨泗将军是洞庭湖区以及湘、资、沅、澧诸河流域行船人的水上保护神。
从前,每逢年六月初五杨泗将军生日,便会有数以万计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磕头,祈求平浪王爷的护佑,常常把靖港街上挤得水泄不通。
时至今日,虽然陆上交通取代水上交通,也仍有众多香客来祈求杨泗将军保佑出行平安,而且极有灵应。
关于杨泗将军和杨泗庙有一个传说。
说是宋代时,洞庭湖出了个救苦救难,深得百姓拥戴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
杨幺去世后,洞庭湖区百姓尊他为神并立庙祭祀。
说来也巧,从那以后,洞庭湖上的民船一遇到狂风恶浪,水面上便会出现一个身着白袍的人,他把手中的白鹅毛扇轻轻一扇,立时风平浪静而民船复归平稳,杨泗将军由此被百姓奉为平浪王爷。
此后洞庭湖区等地建起了许多的杨泗庙以求护佑行船的平安。
其中靖港的杨泗庙规模最大,香火最旺。
这中间又有一个传说,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有两个靖港船夫在湘江上驾船,看见江面上飘浮着一根大木,两个船夫正要板舵绕过,水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位穿白袍的人,船夫心知是平浪王爷,连忙下跪磕头,只听得白袍人说:“这是一根龙骨,你们运回去作修庙之用吧”。
当时靖港正在修杨泗庙,两位船夫于是遵命把“龙骨”运回靖港作了庙门前的廊柱。
靖港杨泗庙修成后用了龙骨的支撑,硬是有求必应。
而声名远扬,无数香客多来祈拜。
现在看到庙前的是复兴塔,依偎着沩水,建于清雍正年间。
塔高20米,底宽3.2米,花岗石砌成,五层六面,每层开窗方向各不相同,顶置颇具特色的葫芦宝饰。
复兴塔是古庙和观音寺的配套建筑,也是靖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当我们一览古镇的全景时,只见沿沩河参差错落如一条长龙的古民居群中,复兴塔独立特出,恰到好处地点缀出千年古镇的苍老和美丽。
[李氏香干]说起靖港香干,长沙地区乃至湖南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台、湖南经视台、长沙新闻台等都有靖港香干的专题节目,许多报刊也登载过靖港香干的文章。
明清时期,靖港香干便销往长沙、湘潭、宁乡和洞庭湖区,那些地方都有靖港香干专卖店,并且常常供不应求。
与此相适应的是,当时靖港有十多家制作香干的手工作坊。
到得民国年间,又增加到数十家。
这家李氏香干老店,便是当年有名的李旺顺香干作坊的传人。
靖港香干无论原材料还是加工制作都十分考究,而且工序繁复,有选豆、磨豆、打浆、打包、压包、下卤锅七道工序。
首先对黄豆的质量要求就十分挑剔,加工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打浆和压包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靠技术凭经验。
靖港有句行业俗语:“杀猪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可见要求之高。
下卤锅时卤水配料的比例则严格保密,只传独生子和媳妇不传【篇二:靖港古镇】锄禾源:特色:“锄禾源”从靖港地区的农民家里收集来各种曾经使用,甚至有些目前仍在使用的农具、渔具以及一些农村生活用具,集中陈列,意在让游客亲身体会农民的辛苦与智慧,感受靖港人的淳朴、勤劳,以及靖港的稻作文化和渔民文化构造:门票:门票。
学生半票。
靖港古镇实行套票制,套票50元/人次,包括各景点靖港国防教育基地:特色:靖港国防教育基地,这里,李靖曾讨伐萧铣,稳定了大唐帝国南疆主权;这里,曾国藩曾试图跳水自尽,展现了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
英雄的血迹已为湘江冲刷而去,故事的传颂也越来越微弱,后来之人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历史却总是如此,在波澜不惊之处突然冒出万丈狂潮,继而又逐渐湮灭,沉寂。
和平年代,所不能忽略的正是历史的这种规律,靖港,作为历史多次重演悲壮的地方,必然要担当起这样一个重要的责任。
曾服役于南海舰队的021型导弹快艇现泊于芦江之畔,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国防教育基地,为靖港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再添一笔。
杨泗庙特色:杨泗庙,亦称“杨泗将军庙”。
祀南宋农民起义首领杨幺。
建炎四年(1130)从钟相起义,在首领中年龄最幼而故名。
钟相牺牲后,与夏诚、周伦等建大寨于子母城。
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二十万。
兵农相兼,陆耕水战。
势力东起岳阳,西到鼎、澧、北抵公安,南到长沙界内,屡破宋军。
绍兴五年因被叛徒黄佐、杨钦出卖,投水未死,被擒牺牲。
因杨幺屡行“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很受人们尊敬,并立庙祀奉。
为了避讳朝廷敬仰农民起义首领,并按照首领中年幼排行第四(居钟相、夏诚、周伦之后),加上他投湖未死而视为水神,故名“杨泗庙”,常年香火,以水神祀奉。
昔时益阳一带建杨泗庙,或杨泗将军庙多处,并遍及洞庭湖滨各县。
靖港杨泗庙建于清雍正七年,位于沩水之滨,保粮街街头,与观音寺比邻,内有楼廊相通。
因修建湘江大坝被拆除后仅剩内殿。
内殿单体砖木建筑,正中供奉三身佛,佛像左右为陶制二十四尊诸天菩萨。
为扩大古庙规模,2003年在杨泗庙的基础上增建一座新殿,正中供奉关帝爷和杨泗将军,侧有一合金大钟,贴挂信徒之祈愿。
此庙为靖港镇内唯一保存良好的庙宇,每日有众多信徒来此礼佛,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朝拜,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来此参拜者数以万计,世人形容其盛况谓之:朝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杨泗庙亦称“杨泗将军庙”,祀神为南宋农民起义首领杨幺。
杨幺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从钟相起义。
钟相死后,与夏诚、周伦等建大寨于子母城,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拥众二十万。
兵农相兼,陆耕水战。
势力东起岳阳,西到鼎、澧、北抵公安,南到长沙界内,屡破宋军。
绍兴五年因被叛徒黄佐、杨钦出卖,投水未死,被擒牺牲。
因杨幺屡行“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很受人们尊敬,并立庙祀奉。
为了避讳朝廷敬仰农民起义首领,并按照首领中年幼排行第四(居钟相、夏诚、周伦之后),加上他投湖未死而视为水神,故名“杨泗庙”,常年香火,以水神祀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