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难从千姿百态的人们身上发现何其多的相似性,因为我们都是人。
人就会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种种期待,人就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当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困扰;当困扰久久不能化解,就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
这里,我们呈现一些职业世界和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看看能否在解读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以获取富有积极意义的有效资源。
第一节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背景资料:罗永森,年轻有为青年,怀揣着家人的嘱托和自己对的才赛的向往,一个月前从黑龙江千里迢迢来到上海一家公司工作,本以为到了上海之后,自己就可以积极地工作、潇洒的生活了。
可未曾想得到,工作时间是那么的紧张,生活压力是那么的大,自己整天奔波在宿舍、餐厅、车间三点一线上,偶尔下班后会出去逛逛,,但看看外面热闹非凡的场景,又看看囊中羞涩、对时尚几近无知的自己,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眼光也不自觉地从繁华的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静悄悄的回到住处,开始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工作。
之前在黑龙江的时候,永森没有觉得家人如何好,现在只身一人在外的时候,才真切体会到了家人是那么的亲切。
内心对家人无限的想念,但却也只能把这份想念埋藏在心底,说给家人听,怕家人担心;说给同事听,怕同事取笑,他只有自己一个人扛,可是有时候真的很累、、、、、、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不知不觉六个月过去了,永森一开始到上海的壮志豪情没有了,反而觉得一片迷茫、孤独和心累,这么大的城市给到自己的空间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能适应这座城市、这份工作、这里的人际关系?自己以后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能否无愧于家人对自己的期待?、、、、、、一个个问题每天盘旋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地,他的脸上少了之前的开朗和从容,多了几分纠结和忧虑、、、、、、一、心理把脉罗永森的困惑是异地职场新人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背井离乡,从黑龙江辗转到上海,他既有对上海这个大城市的适应过程,也有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过程。
当适应不畅的时候,各种心理困惑乃至障碍就有可能出现。
二、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1.平常心看待适应问题人都有惯性,当我们在习惯的状态下工作、生活时会很舒服。
但是,当我们不得不去打破这种习惯,不得不去做改变时,我们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达到一个新的大环境、小环境,内心有一些不舒服的时候,请不要恐慌,这是在提醒自己在经理适应的阶段,只要积极地予以适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借助每一次适应,我们更快成长,内心更强大,生命更多彩,所以,用平常心看待我们的适应问题,相信一切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拿出勇气和指挥来适应,则一切都能平稳度过。
2.接纳工作安排,越抗拒,越烦恼选择意味着承担,既然自己主动选择现在的工作,那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现在的工作节奏。
内心越是抗拒,就会越烦恼,接纳、面对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正能量。
当我们以一颗接纳的心去面对了,即使普通的三点一线,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充实感、幸福感、自我价值感。
试着用心去发现工作、生活中简单的美好,哪怕顺利完成了一项工作,哪怕上级给了自己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同事一句温馨的问候,哪怕餐厅里一顿可口的午餐,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知着一切,我们都会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平凡中找到美好。
有积极的心态作伴,我们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大的能量去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进而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内心的感知。
3.积极参加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参加公司、工会等组织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与周围人的互动了解,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屋外没别人,只有自己,当自己不愿意走出去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在担心什么,在意什么。
勇敢的走出去展示自己,绽放自己,您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如此和谐友好。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用灯塔照亮生涯人很多时候的不安和恐惧,是始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一个人真正梳理清楚自己就像想要的是什么之后,他会自动调整步调,有条不紊地、坚决地从事自己现在该做的事情,没有迷茫、没有犹豫、没有恐惧,因为他知道现在每分每秒的付出是通往他未来那片天的必经之路。
所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否则自己就会像一艘漫无目标在海上航行的船,随时都会迷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因为不知道要去哪里、、、、、、第二节如何应对职场中的职业倦怠背景资料:王浩最近对上班有了一种厌恶的感觉,只要一走进办公室,他就会头脑发昏,精神全无,心想最好谁也不要来烦他。
王浩的上司对员工很严厉,他给每个员工都设立了目标,而且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在汪浩看来,上司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不合人情了,但他也不知道能和谁说,他觉得同事都是信不过的,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生闷气,什么工作也不想做。
有一次,上司在部门里当着很多同事的面,对王浩说:“你真是一事无成啊,真不明白当初怎么会把你这种人招进来的?你叫我怎么放心把东西交给你?这个事情以后你就不要过问了!”每次做事情的时候想起这些,汪浩总是头嗡嗡响,满头大汗,根本无法工作、、、、、、一、行为把脉王浩的行为属于综合原因导致的职场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里的疲乏。
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大师克里斯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职业倦怠症最长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觉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小计,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和气,如客服经理对顾客大喊大叫。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评价值下降,常常查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或转行。
二、如何解决之夜倦怠问题其一,分析自己为什么会陷入职业倦怠:把自己能想到的原因都列举出来,您可能会发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不在工作上。
其二,分析目前的工作情况: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重新的回顾。
其三,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是主观造成的,还是客观造成的?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如果可以克服,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如果克服不了,才能考虑换工作。
换工作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最后手段,一定要慎重对待,千万不能把小的职业倦怠性变成慢性职业倦怠。
案例中的王浩如果要摆脱职业倦怠,首先要调整认知,积极地看待上司的要求,把严格要求作为对职业习惯的一种规范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提升。
毕竟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如果我们固执在消极的部分,那么我们拥有的永远是消极的力量,而如果我们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事情,那么,我们获取的将是更为积极的能量,更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其次,内心更加积极乐观,多与同事互动,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与人为善,友善待人,用心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伙伴的支持,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再次,可以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系统脱敏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逐渐引导个人暴露出引起自己焦虑或恐惧情绪,从而达到最终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建议先深呼吸放松身心,然后再进行想象脱敏训练,最后实施实地适应训练。
具体来说,王浩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人打扰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进行深呼吸,即慢慢地吸,慢慢地吐,在一呼一吸之间让自己身心安静下来,然后,在头脑中回想那天上司当着同事的面责骂自己的场景,如果感到紧张,就在此进行深呼吸,调节情绪,直至想到这个场景,内心会比较平静为止,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比较自如地和上司对视一下,之后慢慢地恢复到能够比较自如地工作和交往。
此外,王浩也可以进行书写疗伤,即把上司责骂自己的这一过程中,自己内心所产生的所有情绪和感受、自己的回应,以及自己通过这件事情看呆了自己哪些特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都清晰地写下来,这也是一种宣泄,缩写的纸张看完后可以撕掉,也可以交给一个比较信任的人保管。
人的心灵需要及时的疏通,否则就会阻塞,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第三节孤芳自赏到几时背景资料:王媛在一家电子行业工作,属于单位中的骨干人员,学历、长相等各方面都很不错,但就是有一方面十分令人着急,那就是,32岁了,还孤身一人。
为此,很多朋友都为她的事情慢的不亦乐乎,而他自己却还是不以为然地疯玩。
私下里,跟他聊起来,得知其实她也很焦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但又不想让人看出来,怕被人觉得自己嫁不出去了,因此就故意摆出一幅还没过够单身生活的样子。
据了解,王媛以前曾经有过一个男友,恋爱两年之后,她觉得对方太没上进心就毅然分手了。
之后几年,亲友们经常拉她去相亲,但都没有成功。
期间,曾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有一位是海归博士,有房有车,长相也还对得起观众,但她不满意他的吃相,觉得狼吞虎咽,忍受不了;还有一个做五金生意的男士,初次见面没有挑出什么毛病,之后交往了两三次,她觉得他太过势力了,难以忍受他唯利是图的习性,于是也分手了、、、、、、就这样,王媛现在还是孤傲一人。
一、心理把脉王媛因为性格太过要求完美而成为“剩女”,承受着来自朋友和自己性格的压力。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他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而变成“剩女”。
王媛就是名副其实的“剩女”大军中的一员。
“剩女”现象之所以产生,即受爱情匹配理论潜规则的影响,也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匹配理论研究者根据男女各方的优越条件,把男女都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最强者,D为最弱者。
根据选择的规律看(男士想找一个比自己弱的女性,这样才好凸显自己的力量感),一般是,A类男找B类女,B类男找C类女,C类男找D类女。
所以,最后就剩下A类女和D类男。
当然,这个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次,个人的新光天地也促成了“剩女”现象的产生。
比如,太过追求完美,就像王媛一样,纵然对方是海归人士、纵然对方有房有车、相貌出众,但是仅仅吃饭的状态就足以引起她的反感,足以让他难以忍受,我们可以说她追求的不是爱情,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化偶像。
二、如何摆脱“剩女”状态1.面对现实,合理选择大龄女性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需求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实事求是地接纳现实。
当自己有幸遇到情况还不错的人时,不放放弃一些自己设置的限制,真诚的去了解对方。
太多的标准和要求,势必会挡住“丘比特之箭”。
2.心存欣赏,积极聚焦何东西放到太阳下,都会露出瑕疵;再微小的物体放到显微镜下,也会千沟万壑。
所以,不妨收起自己的显微镜吧。
你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一派风光。
同事,我们知道,自然界有一种法则:吸引力法则,即如果您总是关注于消极的事物、沉溺于消极的情绪,那么您就会招来更多的不安;相反,如果您每次都看到希望,心存期待,那么您想要的图景就真的会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