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师德之花在教育中绽放

让师德之花在教育中绽放

让师德之花在教育中绽放
贵州织金后寨中学杨光彩552108
教师在我心中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师德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

因此,我们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让师德之花绽放,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和谐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其实,我认为,下不下岗,失不失业到是其次,真正
受到影响的是一群孩子,一代人。

教学成功的前提是爱校爱教,尊重教师职业,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重的情感,才能体验到喜悦和快乐,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样的一节课,教师是否认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的受益也不相同。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转化好每一个后进生,做好心理辅导,奉献给学生优质的服务,才会在平凡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人们常说,教师分三流,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三流教师教应试,作为教师,我们应将教书和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职责的理解不到位。

事实证明只顾上课,不管课堂纪律,不纠正学生的错误的教师并不能成为学生喜爱和崇敬的老师,学生喜欢的是有责任心的教师。

因此每个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对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那么在一节课中,具体的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首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大教育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

从教学实际出发,就能推动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创设“问题的情境”也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或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或事物,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

在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媒体资源等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其次,备好课、讲好课、提高课堂授课艺术,这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师德的重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既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理清上课的思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选择过渡语言等。

又要充分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等。

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广泛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做到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

课中知识的讲授应是重点突出,思路清淅,详略得当,过渡自然,板书整洁规范等。

我们发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上课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其实就是教学艺术和风格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把爱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认为,老师不管我了,我没戏了,我玩会游戏。

我们只要把学生当成我的孩子,我们就会做得更好。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效地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语言要有感染力,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上课时教学方法上无懈可击,知识点也没有遗漏,整个讲述教师讲得没滋没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语言没有激情,缺乏感染力。

在这种课上,学生学得很累,只有听到下课铃才给学生带来生机,有时候教师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结果事与愿违,所以,我们需要
在这方面下工夫。

第三,善于改变学生的行为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从单方面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在学习活动、生活实践中通过总结经验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

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行为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

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立足平时,面向全体,有机渗透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行为习惯,特别应重视指导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听、读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
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教育是崇高而伟大的职业,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塑造心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人才,而我们教育者用知识的圣火照亮了整个世界,要做到这一切,责任、奉献,分明来自你默默的爱心和你无私的心灵。

当我们用爱的火焰融化了学生心里冰块儿的时候,似乎看到了春苗在萌发;当我们用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通向理想大门的时候,仿佛闻到了百花的芳香;当和同学们欢歌笑语的时候,我似乎感到青春的旋律在身上跳荡;真正感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欣慰和幸福。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教育的飞速发展,呼唤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新型教师。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培育出一代新人,就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师德之花在教育中绽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