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囚绿记 优秀说课稿

囚绿记 优秀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
方面来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

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
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

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
学生不易把握。

二.说学情
本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高一的学生基本能读懂。

但我们的学生自主阅读和钻研能
力较弱,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的情感认知,理解起来
有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我将采取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的学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相结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此我将设计一系
列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诵读,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
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象征
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作者
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
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引导学生学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形成积
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从“以教
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为以
下七大环节:
一、深情导入,拨动心音;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第一环节,深情导入,拨动心音:
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张关于“绿”的图片,学生欣赏图片,并引导他
们对绿进行感受、理解。

随后教师朗诵式总结并顺势导入课文:
桃红柳绿是春的象征,青山绿水是景的美丽,莺歌燕舞奏响的是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生机,绿色是希望,绿色让我们拥有舒畅的好心情,绿色包含了太多的意义。

然而当这些绿色被囚禁起来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陆蠡一起来看一看被囚禁
的“绿”。

一起学习《囚绿记》。

这种导入,能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鲜明的画面伴随美好的文
字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刺激学生
阅读的兴趣。

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课前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为了让学生
课前预习真正地做到实处,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利用课件呈现生字词,随
机抽取学生朗读,对读音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帮助其加深记忆。

这个过程不仅能
更好地夯实语文基础,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大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随后从题目“囚绿记”入手,设计几个问题:这里的“绿”指什么“囚绿”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分析作答,这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并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
很有用的阅读方法。

接下来教师又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迅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

这些问题都比
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
住问题讨论从而理清行文思路。

问题如下: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
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这一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知
作者的感情,这就为下一阶段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不待老师讲。

因此这一环节,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再次朗读课文来筛选信息,并能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合作相结合的
过程中探讨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不同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变化。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重点内容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囚绿”前后两个阶段分别找出句子并分析。

经过思考探究以及合作讨论,学生找出句子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点拨:囚禁前的常
春藤的生命力旺盛、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常春藤是柔弱的却仍然十分固执地朝向阳光,
永不屈服。

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前后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
了写“常春藤”吗由此导入下一问题:“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带着对这一
问题的疑问我们顺势进入下一环节,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中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环节,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教师在PPT上展示作者陆蠡的简介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随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
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并一齐读出来。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中的“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

就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导学:课题“囚绿”在这里变成了“囚人”,“囚人”是
什么人那囚人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绿”和“中国人”,作者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思考中可以得出结论,文章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绿是象征着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的中国人的。

这一步是教学重点难点,涉及到
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或有难度,在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可适时启发、点拨。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归纳,顺势进入下一环节。

第五环节,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由此,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做积极交流: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让他们对自己本节
课的所学所得作以归纳总结,也能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就学生的发言,教师做归纳整理,并顺势对本文做一下总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设计作业如下: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
特征。

这一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将刚刚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这是读写的
结合,是课内外的结合,是课文学习的迁移、延伸、拓展,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寻绿-观绿-囚绿-怀绿”情感变化为中心线索,又以“囚绿”为重点,展示绿的特点变化及其象征意义,揭示“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贯穿全局,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多重教学方式,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