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塑造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

如何塑造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回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塑造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夏骏老师我们掌声欢迎!夏老师您好我们刚才第一部分的时候,让现场的观众跟我们网上的观众充分的讨论一下什么叫做独立思考以及理性批判,在做这期节目直播的时候我们做预告页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被顶的最高,这位朋友叫做“小芭蕉”说,这个时代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变化太快,信息太杂,人情世故,大学也在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对于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却捉襟见肘,我们该如何寻求一种途径和渠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教育”,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而理性批判,对于我们而言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呢?嘉宾:我觉得独立思考不被教育的第一步,可能我们要有一个被教育的过程。

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背后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

这个力量是什么?这个力量是你的知识结构和你的知识面,生命是一个人生的经历。

所以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认为特别不容易,因为潮流很汹涌,实际上就是说你们很早就需要面对一个自己的很多选择和判断,而且这些选择和判断非常的严酷,时间一过以后可能这个判断一旦走神以后,可能就失去了人生的战略性机会。

所以这种紧迫感、危机感,这种感觉比我们这代人还要严酷。

所以我是认为,就是从我们上大学时候开始,我们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可能不那么完整,但是要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基础。

上学的时候我个人有这样一个经历,我们那个时代因为中学我们基本荒废了,我们这代人被称为“文化沙漠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小学开始就是红宝书,游行文化大革命,到了上中学的时候粉碎四人帮。

基本上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全部是文化革命的过程,没有文化的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中间有一点比较好,我们不断被时代颠来倒去,不断的否定之否定,让我们青春期的时候觉得可信的东西不多,或者说曾经崇拜的一下变成负面的可悲的东西。

这样天然的建设了这代人,虽然自己的基础不那么雄厚,但你批判意识,因为你必须批判没有选择,10岁的时候告诉你伟大的东西,13岁的时候告诉你是荒诞的,这个时候你怎么办?靠自己去寻找一个建树。

我在上大学因为我们第一学期一年级,我在补中学的课,唐诗、宋词我上中学时代是被批判的不允许看,我在中学时代看一本水浒,是在批水浒批宋江的时候看水浒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都是不允许看的。

那个时代上大学的时候补中学的课,我记得唐诗、宋词一百首、三百首是一年级两个假期背的。

我们知识恐慌,我们没有文化我上大学的时候中学生都不是,只有中学生的知识结构,饥渴之后困惑。

这个国家怎么会这样呢?三年前的伟大变成三年后的荒诞呢?你急于寻找一个个人命运和未来的归属感,什么东西可以支撑我们的人生,能让我们人生不荒诞?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念了《鲁迅全集》。

中学的时候18岁,18岁的时候念了《鲁迅全集》,我建议现在的年轻人你上大学学文科也好,你念《鲁迅全集》之后不一样,你感受他的成长经历中间的方方面面,包括他怎么样看爱情,包括他怎么看他身边的事情,包括怎么看兄弟感情。

我们能看到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怎么处理方方面面的事物的立体素质,和看国家命运。

18岁读《鲁迅全集》我的领悟还是有限的,1700张的卡片就奠定了我知识分子最初的知识结构,或者说你要想理性的思考你有这么一块砖头,我的第一块砖头就是《鲁迅全集》。

现在想起来,其实了不起的鲁迅,本身他的全集内容中间和他的思想中间也是有立体的一面的,甚至另一面有负面的东西,但是他过于的不宽容,在后来变成我自己需要超越的东西。

我一开始吃他的奶吃的太多变成这样一个非常疾恶如仇的人,后来的时候,但那个时候我当时学研究生,大量念了朱自清这样的人的文章,非常淡雅的风格形成互补和冲淡,人生本身的修建和基本的判断力,来自于你站在某个巨人的肩上,让你觉得自己脚下有一点高度。

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没有基本的知识面上,你的基本判断在别人的肚皮以下,没有与他并肩的时候你看不到外面的天,你在人群中间只看到坐井观天的感觉,你怎么样对天下大事有了望和有判断呢?所以,我觉得年轻人上大学期间,要形成站在巨人肩上的高度,拿到一个望远镜,这个很重要。

主持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拿到望远镜太重要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年轻人,他们在实现和寻找自己价值的同时会有一些抱怨,您认为年轻人为什么会抱怨?这种抱怨和批判间有什么区别?嘉宾:年轻人抱怨很正常,因为青春年轻的时候所有的甚至说错误都应该被原谅。

因为我们人生经历给我们人生体验不够立体,因为我们的知识面和我们的视野不够宽阔,因为我们见到的人生苦难不够深厚,所以我们会把眼前的并不是特别大的苦难的事情看的特别重,因为这需要时间,这从经度和纬度上讲,经度是我们知识结构,纬度是我们时间,这两个东西都不够。

我这个人到中年的时候,人生的收获有一个巨大的收获是收获时间。

我看到90岁以上的人我特别羡慕,我觉得这个时候,一个人70岁离开人间和90岁离开人间人生感觉真正不一样,人生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你百岁老人的时候你是真正登顶的人,百岁老人得到的人生的反馈,在人生脑海中形成的人生的反馈绝对是人生顶级的收益。

我念书的时候短命人的书不太念,我觉得他思维里有短命的毒素,尽管这个思维是偏见的。

能够长寿的人他的内分泌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至少能让我们可以感受他,跟着他思维往前走的状态。

我觉得人生的收获,其实人生的生命是根本收获,你收获了时间,收获时间的过程中你比别人更多、更深和更远的人生感受,这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主持人:我们看一个网上的问题,有一位叫做“罗为奇”的朋友说,说:“我是一个基层管理者,和我的员工交流意见很让我头疼,通常我会在小组内开会收集大家的意见,但这时候总没有人发言,好不容易得出了一个结论,又老是有人找各种理由反驳,让他们自己提一个方案,他们又说不上来,结果这样的会浪费了很多时间,请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嘉宾:小组中有一个人总提取批判性态度,但是缺少常识性知识。

主持人:让大家说的时候不说,讨论有结论的时候有各种反对这个结论的意见,浪费很多时间。

嘉宾:因为你一开始没有树立一个靶子,第一个结论大家觉得有效的靶子,可能构不成靶子的目标性,这个时候继续讨论。

如果说这个时间浪费的话,是项目的组织者没有拿出更明确的靶子,吸取这个教训,你在下一轮讨论的时候拿出一个相对有效的靶子。

你说这个靶子本身是我们今天讨论不成熟的方案,第二轮形成的初步结论危机放到第一轮,时间就节约了。

主持人:还有一个“kfy5211”的朋友说夏老师你好我是大二的学生,独立思考往往造成偏执的看法,我认为批判带有感性色彩,因为不喜欢带有批判,理性的批判又是怎么回事?嘉宾:年轻人有一些感性的批判也没关系,以前人的说法叫深刻的片面,它有时候片面本身跟深刻之间有关系,但是片面跟完整和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距离较远,但是它是一种重要的参考。

我觉得一个伟大的事业和一个伟大的格局,试金石就是能不能容忍和包容一个深刻的片面。

就是说你能够把一个事情你的某一个力量发出的观点,可能在某个方面极致化,他离你解决问题的最终格局扯的很远,一下子能把你的溶度扩的远。

碰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会想想,我看他中间的养份在哪里,这样一种创建包含他片面其中。

主持人:我还有个问题比较长,有一位叫做“水果吐司”的朋友说,说:现实中我们年轻人有时能发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提出来的时候通常遭到嗤之以鼻,比如我在高中有一个数学老师就非常不负责任,上课从来不备课,只讲习题,因为他不备课的缘故,所以一遇到难做的大题他自己也不会,还得边想边做,结果一堂课40分钟下来能讲两道大题就不错了。

我们曾向年级的领导反映过,结果得到的回复是“不要想学校为你做了什么,要想你为学校做了什么”,抛掉我们从课上能有多少收获不谈,我觉得作为老师备课还是起码的责任和素质。

现在在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到与这位老师相似的人,他们完全没有基本的责任感,当有人对他们提出意见的时候,他们的回复通常是“我当年多么多么苦你受过么?没受过你敢说我么?”或者“你说我不负责任?你自己负责任么?”或者“你凭什么说我?你是我爹么?你是我领导么?”请问夏骏老师如何理解这种现状,是我们年轻人太多管闲事?嘉宾:是个案我没有了解具体情况,这个现象值得分析。

像这样的老师的状态是有很大问题的。

在这样的时代,我不知道他是大学还是中学,如果是中学还是基础的部分的教育的话,那你对学生的责任他是一步一个脚印在积累基础,你没有一个认真的备课和职业化的教育状态,你对学生这个学期的课程的锻炼和遗缺,可能导致他人生哪个阶段的确实,甚至题目的疏漏,导致他在考试竞争阶段中间的十分、八分的落后。

这个时代我们知道,一个十分的落差,可能导致一个学生在今后竞争中间上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的区别,这个不负责任的。

无论如何基础教育阶段,是要扎扎实实对我们孩子负责。

扯到基础教育问题更深的问题我们不谈,仅仅是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讲我们要更职业、更认真,上大学有些更独创性的时代是更深的层次。

如果是大学的话,老师可以更有创建性一点。

但是老师的回答显然是不对的,高中还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要非常职业化和认真。

是对学生成长经历中的挑战阶段要负责任,老师的回答是非常不对的,学生的意见,即使年轻人有偏颇不正确的,不应该情绪化的去攻击他或完全排斥。

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一种悲哀,任何的批评任何的挑战和意见,其实良性的接受都是你把一个事情做大,把个人的胸怀能够拓展大的必须的要素,这个老师要做深刻的调整。

主持人:包括他后来在社会上遇到一些问题工作当中,你受过我受过的苦吗?你怎么能这样说我等等。

嘉宾:不得已提出挑战,一个80岁的老人的意见也要接受10岁儿童的挑战也是可以的,并不是你的苦难越多你个人越深刻,或者越代表一种先进文化。

有些人一生的苦难不如20多岁,悟性聪明的人想到问题深刻全面,不能以一个人的年龄和经历来对抗另外一个人对于问题的见解,在一个问题挑战意义上来讲,可能80岁的人和20岁的人是平等的。

主持人:谢谢,谢谢夏老师。

大家可以提问。

观众:夏老师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目标明确就是考大学。

上了大学过后感觉舞台大了,但是心更容易迷茫,更容易找不到方向。

现在很多大学生要不然就是做不了事情,因为他不去想,要不想的太多反而也做不了事情。

我们应该怎么给自己定位?怎么去思考,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呢?谢谢。

嘉宾:我觉得这样就是说,这个时代我们把他说成一个商业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所谓的竞争时代,人生也是一次投入和产出的历程,我觉得你这个问题从更开阔的意义上来讲,首先年轻人从他自己开始懂事,进入到一个高中中学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应该很快明确认识到人生是投入产出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