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的创新
(三)中国现代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主要人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四大类。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1949 年至 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 年第
地方。秦朝的御史大夫兼有监察百官之权力,从而加 统治。③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
了中央集权。(参考新课标教材) 的指导思想。
完善:隋唐 特别提醒
内容:①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 (1)三省六部制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为
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加 核心,其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隋朝。(2)
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权。③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和
元朝:①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 相权的矛盾在唐、北宋、明三朝尤为突出;其
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 基本发展趋势是集权不断,相权不断消弱,直
务和管辖西藏地区。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①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②官员选拔规
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加强:宋元
特别提醒
内容:北宋:①集军权。设三衙(有统兵之权)统领禁军
皇权与相权是伴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并与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互相牵制;立更戌法,以防武将专 度的一对基本矛盾。①唐朝和北宋均通过分权
权。②集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 的方式削弱宰相的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 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 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②19 世纪 90 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 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要求变封建专制制度 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势力的进攻而失败。戊戌变法 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政治体制的创新
(一) 古代政体: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前茅:战国
特别提醒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人物)提出建立
商鞅和韩非子均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秦国的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 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 356 年,在韩非子(约前 280—
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
建立。1787 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总统
制政体的确立。(3)1912 年的《中华民国
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里的内阁
英国的内客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设立的内阁则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考新课标教材)
(二) 中国近 代政体
君主立宪制 ①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
(1)西汉时期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十分尖 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③颁布“推恩令”
的时期,汉武帝成功的化解了这一矛盾,避免了国家 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分裂,从这一点上讲,汉武帝是一位在政治上很有作 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的帝王。(2)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代表中央监 特点:①强化了皇权。②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
特别提醒:
(1)由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反 封建的任务,更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没有完全解体 加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传统,中国共和政体 有其名无其实。(2)中国近代化包括:①经济上 工业化,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洋务运 动为开端;②政治上民主化:君主立宪和民主共 和制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③思想近代化:这一 时期有关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加强筋就 是其中的表现;④此外还包括教育近代化、军事 近代化和生活习惯近代化等。(参考新课标教材)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是君主专制制度;革命后,议会通过的《权 利法案》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的标志。②内阁制、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也逐渐形成和发展。③ 工业革命后,英国主要是通过议会改革的形式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两种类型
②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③制定《大明律》。 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对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⑤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⑥设内阁。 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用皇权的
清朝:①沿用明朝的内阁、六部。②增设军机处,我国封建君主 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③大兴文字狱。 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
强了皇权。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调整和健全了府兵 废除于 1905 年,它的创立和废除均是时代发展
制(军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的产物,均有利于人材的培养和选拔。
特别提醒:
在百日维新的新政内容中,维新派没有提出君主 立宪制的象征性措施,即设议院、开国会、定宪 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表明:①维新派的 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②维新派的力量弱 小,思想软弱;③改革的阻力很大;④专制主义 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民主共和制①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
内容:①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实行三公 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
九卿制、在地方实行群县制、并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
货币和文字。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④以法为教,以 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
吏为师。
至被废除。(参考新标教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①强干弱枝(北宋);②在中央分权(相权)基础上
的地方分权(北宋);③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朝);
④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元朝)。
强化:明清 特别提醒
内容:明初:①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反映了
郡县制与分封建的最大不同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 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
机地结合起来,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是地主行政制
改革的巨大进步。(参考新课标教材) 巩固:西汉
特别提醒 内容:①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②实
其他的如德国、日本、俄国等,虽然在 19 世纪中期相继走 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 上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
特别提醒: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 阶级政治制度逐步发展成熟, 方向是民主化,期特征是以法 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 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
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 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辛亥 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临时 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 的确立。③以后,虽然发生过袁世凯和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的事 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④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 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也不得不打着中华民国的牌子。
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33 年)主张之前。因此,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商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变法的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在秦始皇建立秦
之前,是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
基础。(参考新课标教材)
建立:秦朝
特别提醒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
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
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
结束:1912 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
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 加消极的作用。(2)明清(鸦片战争前) 1386 年至 1840 年,这一时期,在政体建设 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16
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派文官做知州,各州设通判,二者 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北宋设参知政事、枢
互相牵制。③集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④集 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 ②元朝时,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 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从此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行使监督权力,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的领导下参政议政,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政体。
民主共和制
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①北美独立战争后制定的 1787 年宪法,确立 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即总统制共和制),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 权分立。②美国 1787 年宪法还确立了美国的联邦政体。③19 世 纪后半期逐步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两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