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二)间接受害人
是指侵权行为造成了直接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因此
而使其人身权益受到间接损害的受害人。 1、配偶间因配偶一方受到侵权行为侵害使其丧失性 利益的人 2、因目睹侵权行为受到惊吓而造成健康权受损害的 受害人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三)胎儿和死者近亲属 1、胎儿受到损害出生后享有请求权 如父亲受侵害而丧生或丧失劳动能力时,胎儿出生 后的抚养损害赔偿问题;母亲因污染、服药、损伤而使 胎儿健康受到损害的赔偿问题。 2、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人
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特征
1、侵权损害赔偿的根本目的是救济损害; 2、侵权损害赔偿是财产性的责任方式; 3、侵权损害赔偿是具有相对性的特征; 4、侵权损害赔偿义务具有义务-责任转化性的特点。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 二、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 (一)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要素 1、主体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享有和承担特 定的侵权损害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的当事人,其中享 有赔偿请求权的一方为赔偿权利主体,是侵权行为的受
侵 权 责 任 法
主讲人:张军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第十二章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则
• 第四节
数种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计算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 一、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一)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损害赔偿是指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或不履行债务而对 被侵权人造成损害时,应承担补偿对方损失的侵权责任 或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 一、赔偿权利主体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受害人是赔偿权利的主 体。除受害人外,还有受害人的利害关系人、死者的近 亲属,也是赔偿权利主体。 根据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赔偿权利人是指因 侵权行为或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 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抚养义务的被抚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 的近亲属。
1、它是侵权行为中的一种类型,而不是某一种特定
的侵权行为 2、这种侵权行为所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表现为两个 或者两个以上 3、这种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是共同 4、这种侵权行为的赔偿数额是应当而且可能分割的
第四节 数种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赔偿数额计算
• 二、决定数种原因造成损害结果分割赔偿责任份额因素 在确定每个数种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侵权行为各主 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份额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两个: (一)过错比较(参见第九章过失相抵) (二)原因力比较(参见第九章过失相抵) • 三、具体的赔偿数额的计算 (一)过错程度的确定(参见第九章过失相抵) (二)赔偿责任份额的具体计算 1、与有过失赔偿份额的计算(参见第九章过失相抵) 2、共同侵权行为的赔偿份额计算 (参见第九章)
当然,财产损害的受害人较好确定。一般为财产的 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占有人。
受害人还可以分为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一)直接受害人 是指对侵权损害其民事权益的损害后果的直接承受人。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直接受害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直接受害人自己可以直接 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2、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直接受害人 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无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的直接受害人由法定代理人行使请求权。 3、多数直接受害人 一个侵权行为有数个直接受害人,所有的直接受害 人都享有赔偿请求权,可以提起侵权赔偿诉讼。
直接加害人是直接是使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 人,又分为单独的直接加害人,由其承担赔偿责任;共 同加害人和共同危险行为人,由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二)替代责任人 1、对人的替代责任 替代责任中,直接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不是赔偿责任 主体,赔偿主体是为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替代责任人。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二)侵权赔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1、侵权赔偿法律关系的发生 侵权赔偿法律关系的发生的依据是侵权行为。其产 生的标志是侵权行为造成了受害人的实际损失。
2、侵权赔偿法律关系的变更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可以基于一定的事实而是其 局部发生变化:主体、赔偿标的、权利处分等。
第三节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二)损益相抵的构有受害人受有利益 3、须有构成损害赔偿之债的损害事实与所得利益间 的具备相当因果关系:损害与利益间无适当关系的,不 适用损益相抵,如慈善机构、国家、集体、单位或其他 个人对受害人的救助、补助和捐;继承所得;退休金、 抚恤金所得;非加害人给予的慰问金等。
• 五、衡平原则 (一)衡平原则的含义 是指在确定侵权损害赔偿范围时,必须考虑诸如当 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使赔偿责任的确定更公正。 (二)适用规则 1、适用前提—已确定赔偿责任构成; 2、适用顺序—在适用全部赔偿、财产赔偿、损益相 抵和过失相抵规则之后,衡平原则最后考虑。 3、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经济状况。 4、保障必要生活费—为加害人及其家属保留必要生 活费。必要生活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家属应以近 亲属为限。
害人,负有赔偿义务的一方为赔偿责任主体,是侵权行
为的加害人。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其 他社会组织。
第一节
2、内容
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侵权行为的受害 人请求加害人赔偿损害的权利和加害人承担的赔偿受害 人损失的责任。 侵权损害赔偿中的权利是请求权、相对权、财产权。 3、客体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赔偿,即补偿损害 的财产给付。 赔偿的性质是行为。
损害赔偿具有双重性质:一是债的关系;二是一种
民事责任。其首先是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则转 化为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损害赔偿是侵权责 任方式之一。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二)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侵权损害赔偿是指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对被侵权人 造成损害,在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之间产生损害赔偿权利 和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关系。
第三节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二)适用全部赔偿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损害赔偿数额及赔偿责任的大小,只以实际 损害作为标准,全部予以赔偿。加害人过错程度和社会 危害性一般不是确定赔偿的依据,过错程度只在精神损 害赔偿中有一定意义。 2、全部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只 要是当事人已经预见或者能够预见的利益,并且可以期 待、必然得到的,就应当予以赔偿。 3、全部赔偿应当包括对受害人为恢复权利、减少损 害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损失的赔偿。 4、全部赔偿所赔偿的只能是合理的损失,不合理的 损失不应予以赔偿。
第三节
• 三、损益相抵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一)损益相抵的概念和特征 损益相抵是指赔偿权利人基于发生损害的同一原因 受有利益者,应在损害内扣除利益,而由赔偿义务人就 差额予以赔偿的确定责任的范围的规则。 1、损益相抵原则是损害赔偿之债的原则,适用于一 切损害赔偿责任确定的场合。 2、损益相抵原则是确定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范围大小 及如何承担的原则。 3、损益相抵所确定的赔偿标的,是损害额内扣除因 同一原则而产生的利益额之差额,而不是全部损害额。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4、侵害生命权的直接受害人 侵害生命权有双重直接受害人:被致死的受害人和 为死者送葬、生前医疗而遭受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的近 亲属。前者是生命权受到侵害,后者是财产权和精神受 到损害。
《侵权责任法》第18条规定: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 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为单位, 该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权利的单位有权请求侵权人 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 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但侵 权人已支付该费用的除外。
死者的名誉、隐私、肖像、荣誉及死者遗体、遗骨
等法益受到侵害,其赔偿请求权应当由作为死者人格利 益的保护人身份的近亲属行使。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关系的当事人
• 二、赔偿责任主体 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加害人为赔偿责任主体。在 某些情况下,直接加害人的责任承受者,即替代责任的 责任人也是赔偿责任主体。 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赔偿责任人是 指因自己或他人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 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一)直接加害人
2、对物的替代责任人
物件致人损害,应由物件的所有人、占有人、管理 人、使用人等承担赔偿责任,后者为赔偿责任主体
(三)补充责任人
在补充责任责任形态中,承担补充责任的人,也是 赔偿责任的主体。
第三节
• 一、全部赔偿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一)全部赔偿原则的含义 全部赔偿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规则,指的是侵权 行为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应当以行为所造成的 实际财产损失的大小为依据,全部予以赔偿。 全部赔偿是由损害赔偿的功能决定的。 要区别全部赔偿和全额赔偿两个概念:前者包含赔 偿范围和赔偿数额两个内容,后者只是赔偿数额;前者 是赔偿原则问题,后者是赔偿执行问题;前者包含精神 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中的间接损失,后者只是财 产赔偿,且不包括难以计算的间接损失。
第三节
侵权损害赔偿规则
5、在人身损害致残、致死场合,赔偿义务人对丧失 劳动能力的人或其他间接受害人应定期给付生活补助费 的,如果要把将来的多次给付变成现在一次性给付,应 当依霍夫曼计算法扣除中间利息。
其计算要点是:为了计算n年后的每年给付金额A的
现在价额X,其利率为r,则计算公式为: X=A/1+rn
第四节 数种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赔偿数额计算
• 一、数种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类型和特点 (一)类型 1、共同侵权行为 2、共同危险行为 3、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4、与有过失 5、第三人行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亦具原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