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陇东道情皮影的前世今生摘要:陇东皮影艺术是陇源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它有浓郁的地方民间特色。

陇东地区的皮影戏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源于道教的环县道情皮影更是名传国内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

陇东庆阳的皮影制作工艺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造型特点,显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陇东道情皮影甘肃环县文化环县道情皮影戏,又名陇东道情,流行于甘肃东部的庆阳环县及其周边地区。

当地人称之为皮影戏“小戏”,本地人将由人装扮演唱的秦腔称为“大戏”,将用影人表演的道情皮影戏称为戏等,是现存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环县道情皮影戏也逐渐进入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了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

本文对陇东道情皮影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

一、前世——历史渊源陇东道情是从道观中的道教音乐演变而来,故考察陇东道情的由来,当从道教开始述说。

道教是从原始巫教中脱胎出来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将夏商周以来的巫史文化、神仙方术、民俗信仰、神话传说综合起来,吸收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学派之所长,形成多层次的宗教体系和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其中,音乐成为表达宗教信仰,宣传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

道情渊源于古代道观音乐,它原是道士传经布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后来发展成为抒情、叙事的民间说唱。

它是在道教宣传教理教义的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元代燕南芝庵指出“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

”明代朱权说“道家所唱者,……慨感古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

”可见道情是道教世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道教是道情产生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新编《环县志》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一节中说:“环县道情源于渔鼓道情,约于清初传入本县。

清末至民国时,经民间艺人长期艺术实践,使其不断发展提高,自成一家,形成了今日之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道情剧种。

”为什么称作“渔鼓道情”呢?因为渔鼓和简板为道情象征性乐器。

《环县志》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渊源,与段建成先生在《试淡陇剧艺术》一文中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他说:“到了明、清,在原来的基础上(指渔鼓道情)又逐渐吸收了本地民间音乐的一些特点,增加了二胡弦(应是四胡弦)带有地方特色的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衍变为成熟的陇东道情。

”段先生这里所说的“陇东道情”,实为陇东道情皮影,这是目前我看到的关于环县道情皮影历史最长的论述,说明环县道情皮影也只有数百年的历史。

二、今生——近代发展文化的发展总是要烙上历史的影子,陇东皮影戏在近代的发展也与政治息息相关。

甘肃环县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老秦陇文化和周边族群文化碰撞融合之地,民间道情影戏有着极其深厚的积淀和社会基础。

更重要的是,环县又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其民间道情影戏也因此得到了中共较早的重视,是研究政治话语下农村文化的典型区域。

因此之故,环县影戏成为本文考察的对象,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环县影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定领域,在深入剖析政治、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有可能得到宏观史学难以企及的对社会的微观理解与把握。

纵观道情皮影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具有原始气息的尚未改造的文化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接处,虽然于1936年成为中共的辖区,但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乡村的娱乐活动——民间皮影戏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处于传统状态。

据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回忆:“他们利用陇东道情的唱腔编演了很多文艺节目,开展教育和鼓舞广大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对敌斗争,但当时还没有力量对陇东道情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发展,解放后才把它搬上午舞台,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陇剧。

”正如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自毛主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艺主要地应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后,开始了转变今年春节,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秧歌大批下乡,宣传生产劳动、军民关系、自卫防奸、敌后斗争等,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称为‘斗争秧歌’。

另一方面,发现推动与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艺术家(如刘志仁、杜芝桂),影响改造了旧秧歌(如驼耳巷区的道情班子等),缺点在于整个看民间文艺基本仍是旧东西占统治地位,全区共有秧歌九百九十四队,旧的六百一十八队,占百分之六十三点一八,新的仅七十七队,占百分之七点七五,其他属于半新半旧。

至于旧戏班,还很少改造环县影戏班就属于这种很少改造的状况。

环县影戏班在建国前,大多是非职业戏班,专职的很少,其组织以家族式和地域式组合为主,且以家族式多见,每个戏班一般由人组成,俗称“四紧五忙六消停”,演出时全班人分工明确,忙而不乱从演出形式看,环县乡村演出影戏,与民俗事象紧密相连,凡遇乡会庙会祀神开光,驱邪禳灾等重大民事活动,以及民间婚丧嫁娶祝寿盖房祈求平安等等,都有演影戏之俗内容上,题材十分丰富,结构完整艺人不仅改编传统大戏剧目,而且还根据真人真事编演乡村剧,其语言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尤其是民间影戏由农民演农民看,在创作中较少受到传统因素的束缚,剧目很受民众欢迎现在流传下来的剧本有2200余本(折),不同的剧目有180余部,绝大多数是建国前后,艺人们根据师傅口传记录的其中很多剧目生动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主题集中、情节风趣、讽刺性强、耐人寻味等特点,如《王琪怕老婆》、《秃子尿床》、《二姐娃做梦》等剧目。

因其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大众化与乡土性,加之乡村文艺生活贫乏,在建国之前,民间道情皮影戏在乡村民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乡村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乡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除单纯的娱乐之外,民间影戏还为乡民情感的渲泄、身份的彰显、人际交往、甚至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渠道和空间,确实是乡村民众生活世界中和物质粮食一样,是任何人都不能少的组成部分。

(二)为政治服务的被改造的文化建国后,甘肃省文化局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和文化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陇东道情影戏的改革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交错的进行的,但不同时期有侧重点,本文为了行文方便,故分四个方面叙述):其一,搜集整理民间道情皮影。

这是改造民间影戏的基本工作,主要搜集整理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和传统剧本。

如1952年省文化部门派专人搜集陇东道情音乐,编辑《陇东道情》资料一册;又如1963年甘肃省陇剧团团长慕崇科带领全团职业演员来环县演出,并邀请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史学杰、敬延玺、许元章、刘德、马占川等数人观摩坐谈,抄录并整理道情传统剧目62本(出);记录道情唱段200多段,丝竹牌曲、打击乐谱、民歌曲谱等270多首;录音(磁带)3100多米;临摹皮影人物、头饰、道具270多件;绘制了《道情皮影艺人传承谱系表》,这些工作为我们今天研究民间影戏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其二,成立剧团、举办培训班和招收演员,这是影戏改造的重点。

1953年甘肃省文化局在环县成立业余道情皮影社,该社由民间老艺人组成。

同时,还在举办了多次的培训班,培养道情演员,尤其是1958年,省秦腔剧团来环县演出,该团率先改编道情折子成《吵宫》、《斩秦英》,又创作了《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等道情现代剧。

这些道情剧一上演,便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应。

继而庆阳地区秦腔剧团也开始创编道情现代戏,如《刘巧儿新传》、《新媳妇不见了》等剧目紧接着,环县也把县秦剧团更名为环县道情剧团。

其三,改编道情剧目、刻制现代皮影道具及其组织演出。

对于改造道情剧目,剧团一方面改造传统剧目,如《二姐思春》、《吵宫》、《斩秦英》等;一方面新编现代剧目,如《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等。

到1963年后,新编现代戏很多,仅环城公社五里屯生产大队排演《红灯记》、《血泪仇》、《党的儿女》、《三世仇》等多部现代剧目。

其四,改革戏班组织经营形式。

在1964年底,在上级政府的指示下,县政府在木钵公社召开了道情皮影改革会议。

会议提出:“皮影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并对全县的皮影戏班组织、经营形式进行了改革。

把全县影戏班分为二类:第一类,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皮影剧团,如县政府领导下的环县道情剧团,艺人注入城镇户口,吃商品粮,实行工资制;第二类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皮影团,如各公社、生产大队的皮影班、俱乐部,由县文化部门管理。

演员待遇由各自的公社、生产大队负责。

同时,为了加强党对皮影改革工作和业余文化活动的领导,县政府要求“每班、每部,都必须有大队或生产队一名队长或副队长担任或兼任主任”,直接负责文艺活动。

此外,县政府还选派了文艺辅导员,辅导各公社、生产大队的皮影戏演出,培养业余文艺骨干。

政府对影戏组织与经营方式的改革根本不是从乡村市场出发,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从市场出发,几乎完全由国家和政府为它提供生存的保障,它所要履行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实践它媒介工具的使命。

(三)“文革”洗礼下的文化1966年6月,“文革”一开始,皮影戏就被政府列为“四旧”,成了被扫除的对象。

在政府力量的强行干预下,全国的皮影剧社被宣布解散,艺人们被遣送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皮影道具或被封存或被毁坏。

自然,有着深厚皮影戏传统和群众基础的环县也不例外。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各个地方戏曲都被禁演了,文艺领域成了样板戏的天下,类似环县道情皮影戏这种以神灵、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题的民间小戏,更是遭到“破四旧”的厄运而禁止演出,许多皮影道具也因此毁于一旦,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工作也随之进入了停滞状态。

在以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主导的政治话语下,艺术服从政治的原则被深入贯入到民间影戏在内的戏曲改革中,尤其在文革时期,可以说是这一原则极端化的表现这使得源于民间,反映乡村生活的道情皮影戏,不仅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其原有的功能及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都出现了质的变化。

(四)现代电影业冲击下的文化“文革”后,各种戏剧都在恢复中,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影视业的崛起,失去了大批观众的各地方戏曲进入了低谷时期。

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工作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王正强编著的《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一书中虽提及环县道情的部分内容,但并非研究重点。

该著着重从陇剧音乐与道情说唱、陇剧音乐的传统程式、陇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陇剧音乐的曲词关系、陇剧音乐的调及变调、陇剧音乐的戏剧作用、陇剧乐队与曲牌锣经等多方面对陇剧音乐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五)国家保护下的文化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民间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学术界愈加重视到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环县道情皮影戏也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10 个试点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