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路线图研究一、立项背景和依据1.1研究的背景二十一世纪以来,创新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入,国内已有数十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规划目标。
2010年4月,宝鸡市被科技部确定为38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2010年10月8日,宝鸡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到 2015年把宝鸡建设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聚集、创新企业众多、创业投资活跃、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城市。
随后,宝鸡市又下发了《宝鸡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抓好六大创新工程,实施九大重点项目。
2012年宝鸡市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批准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宝鸡)服务示范基地。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
宝鸡作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的特大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自身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应对现有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机制有所突破和创新,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
因此在宝鸡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背景下,基于宝鸡市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围绕未来宝鸡市将选择何种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相关研究,并制定实施路线图。
1.2研究意义创新型城市有多种发展模式,其发展过程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而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基础与现状,所以研究探索创新型城市理论框架和符合宝鸡市发展现状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创新型城市现有研究理论与成果,在分析比较宝鸡市创新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为宝鸡市市制订正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1.3.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创新型城市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系统两个方面,缘于西方城市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过程的重新崛起的需求和对于成功转型的城市出现现代城市病问题的解决。
早在1994年,美国的萨克森宁(AnnaLee Saxenian)首次提出了关于美国硅谷地区和128公路高科技产业创新模式的比较。
随后在 1996 年,库克(cook)详细地定义和阐述了什么是区域创新系统,并在 2000 年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问题进行了完善。
2000 年,英国创新型城市研究权威机构 Comedia 的创始人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Landry)认为城市中硬软两方面设施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创意生活圈,这个生活圈应该为创意提供最适合的成长环境。
2001 年,詹姆斯(James)在《创新性城市》这本书里揭示了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以及欧盟经济与社会研究计划组发起的关于城市竞争力和结合力项目的结论。
他还对斯图加特、米兰、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五个城市进行了具体案例研究。
同年,卡尔(Carl)提出了创新体系的构建、创新主体的作用的发挥、生产价值的视线都学要巨额的资本投入,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创新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2005 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认为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队伍,政府的高效服务等等因素是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
1.3.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国内对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在 2006 年国家创新型建设战略之前,多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区域科技竞争力的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为主。
在 2006年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才正式成为政府有关研究部门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2000 年,西南交通大学陈光、王永杰、段清海在《技术创新: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文中,分析了科技创新推动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成都市科技创新体系的若干对策和建议;2002 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袁国敏、果艺、张今声教授在《沈阳市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构建了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全面分析了沈阳市当时科技创新的优势和问题,并为沈阳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同年,江苏省委政研室徐志宏、项德恩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文中,指出政府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地区创新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局陈广文博士在《建立深圳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若干设想》一文中对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等进行一定的探索;2003 年,国家科技部调研室刘琦岩博士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认为在目标上必须突出提供原始性创新供给,维持和提升特定竞争力,支撑区域内社会需要。
珠海市委方旋博士在《区域科技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和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模式及其结构。
2004 年,福建省科洪高技术开发中心陈强在《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05 年,广州社会科学院蒋年云、涂成林在《广州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一文中,广泛地分析了广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条件,提出了推进广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选择模式与重点战略,以及构建广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对策措施等等。
2006 年国家提出创新发展宏观战略以来,在政府发展战略的引导之下,区域创新研究开始更加的系统化、具体化,尤其是以中央政府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导之下,各个地区、省份和城市都进一步地推进了创新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型城市发展理论研究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2006 年,大连理工大学王续琨研究和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其特征,天津大学杨冬梅、赵黎明根据国外创新型城市创建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和分析了关于创新型城市发展演进的规律,2008 年,西北大学张献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一文中,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郑州市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现状;2010 年,暨南大学周飞媚在《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创新型城市文化特质研究》一文中,仔细分析了文化这一创新推动要素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内创新型城市的研究理论也正由浅入深,由粗放到细致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l]AnnaLee Saxenian.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eon Valley and Route 128[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2]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Comediand Earthscan Publications,London,2000.[3]Drucker,P.F.Innovation and Enterpreneurship:Practive and Principles.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85.[4]Hambleton R.Innovation in renovation[J].Planning Week.1995,3(45).18~19.[5]Hall,Peter.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Studies. (2000) 37,4:639~649.[6] James Simmie.Innovative Cities[M].Spon Press,i/Landon and New York,2001.[7]MaryannFeldman P,David Audrestch B.Innovation in cities: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andlocalizedcompetition[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9(43):409 ~429.[8]Robert Huggins Assoiciates,2004,World Knowledge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04.United Kingdom:Oakfield House.[9]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 (2)[10]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1]纪宝成.创新型城市战略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庄越,曾娟.城市创新原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 (4)[1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姚士谋,汤茂林,陈爽,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5]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J].经济评论,2005(6)[16]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5)[17]冯之浚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8]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 (2)[19]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J].学术界,2004(3).[20]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2001(12).[21]厉无畏,王振.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2]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2010.[23]王志雄.2012上海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4]湖南省知识产权局.2011年度湖南省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报告情况.[25]昆明市政务信息网.2011年度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26]毕亮亮,潘锡辉.关于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2):30-35[27]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OE/OL].(2010-o4-15).http:///tztg/201004/w0201004.[28]刘焕勋.宝鸡推进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启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01.[29]孙毅.我市科技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科学发展调查(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24-135.[30]杨忠泰.把宝鸡建成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79-82.[31]杨忠泰.宝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4):108-111.。